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讀書、寫作業其實並不簡單---分組及科學寫作教學-2

嘗試用「分組及科學寫作」方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要:增進學生合作的習慣同及培養學生閱讀及寫作(寫作業)的能力。上課一週後的情形及學生作業帶給我一些新的想法:

1、閱讀、專注的習慣需要有效的引導:
這兩年我一直覺得學生「不看書」、「靜不下來」、「專注的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這從每次段考時的自習課(段考是一節考試一節自習,交叉安排),學生仍東張西望、交頭接耳、不時走動、丟垃圾、上廁所看出端倪。這次設定每次看書10分鐘,剛開始時她們一下子就不耐煩,東張西望,發呆!但現在上了幾節後,漸漸已經可以在我説:請用10分鐘看完第X到第X頁後,安靜下來,眼光聚焦在書本上,懂得拿筆出來畫重點的學生也增加了。今天看到一個平時有點過動傾向的小孩,很認真的在看書、畫重點,忍不住誇獎他!
2、從課本找答案到思考討論後找答案: 

如果你是教育部官員,想要知道復興國中有多少學生有染頭髮,你會怎麼做?
這班因為之前很少用分組的方式上課,學生間一直缺少討論的訓練。這次課程的前3節也是以個人的作業為主,而且都是在課本上或影片中可以找到答案的,但後來慢慢加入需要思考、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如:看完捉放法後,讓學生寫出捉放法公式(從書上即可找到答案)做練習題(套用),這些都是不需討論的。後來加了應用題:如果你是教育部官員,想要知道復興國中有多少學生有染頭髮,你會怎麼做?這時候他們開始想一堆辦法---去學務處看被罰站的人就知道(其他人説:學務處看到官員來可能會取消罰站啊)、一班一班去查呀(可是這樣很浪費時間而且侵犯人權喔!)、下課時站在校門口….,最後總算會應用取樣法了:每班抽2名學生全校共抽78X2=156名,看這156名中有幾個人有染髮,然後算出全校大約有幾人。後來我讓想出這個辦法的人出個有數字的題目給大家算算看,果然也會算了!在類似的過程中,他們稍微會爭辯、討論、發表了!接下來要以組為發表、計分的單位,希望能激發出組員間互助合作的習慣!
3、有些學生不做作業可能真的是老師出的作業不適合他!

這次改變上法後,也改變上課做筆記及交作業的方式,以前我將教學PPT印成講義在上課時讓她們邊聽邊寫,這需要學生自己理解之後記錄下來。現在我用課本---如果他無法歸納出重點最少可以抄;看影片回答問題時,如果不會寫也可以看別人的,而且該節課上完就交作業(以前都是一章之後才收),此節作業此節畢,下一節又是新的開始。也許因為寫作業變容易了,而且沒有累積的壓力,有兩個幾乎不寫作業的學生,這次都交出令我很"驚豔"的作業,真的好感動!原來以前他們不是不交作業而是交不出來呀!老師出作業、收作業、甚至改作業(要給高分多誇獎)的方式,都會影響作業成果啊!
接下來第六章打算讓她們以組為單位做個PPT的報告,應該還需做些「職前訓練」,希望能有成果!(第一次作業在此,其他作業發回去了,忘了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