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生態教學亂亂玩-1 (把黑板還給學生)

生態不好教
生態單元(生物下冊5.6章)一直考驗著我的教學:課程中生態保育的內容是很重要的公民素養,但其重要性不在「認知」,而在「情義」、「態度」;教學很困難,難在「知識概念」太沒有難度,學生自己看就懂,無法讓老師展現「權威」;但這個單元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第一:學生已經教了快一年了,該培養的能力---討論、發問、發表、報告、思考、團隊合作…等都有一定程度了,較有能力進行考試以外的學習方式。第二:概念密度不高,可以用「閱讀」、「重點複習」等方式達成認知的學習,偷一點時間來玩別的東西!以下紀錄我今年玩的一些東西:

用學生的畫取代老師的話
繼生物分類之畫植物、畫動物後,這單元繼續畫,畫到爐火純青!這次不是畫在作業本上,而是畫在黑板上!「生物間的交互作用」這個單元---我先在黑板上畫出陸地、海洋、太陽那幾條線,接著說明要請同學上來畫出這些地點(有陸地、海洋)內可能有的生物,並畫出這些生物的關係, 第一輪請5個學生上台,他們的認物最輕鬆只要畫出5種生物,第二輪再讓5個學生上台,每個人畫出一種生物(不能和別人畫過的重複),且要和黑板上的任一種生物發生關係, 第三輪再5個....3輪之後就要加一條規定:任一生物如果已有三個連線(三個生物和他發生關係)則不能再畫(這是要避免學生在一種生物身上打轉,如果不作此規定他們可以把學有生物都連線到人:因為所有生物都會被人吃或殺或…),4輪之後學生漸漸找不出關係,此時再開放可以讓他們加入各種環境因素。6輪之後(我們一班30人6輪可以讓所有學生都上台),讓有興趣的學生來補充。完成後我將圖拍下來,第二節就用他們畫的圖(投影出來)來整理、複習生物間的交互作用如掠食、競爭、片利共生、互利共生、寄生等。



另一單元是族群、群集、生態系的關係,我讓學生閱讀課本上關於族群、群集、生態系的說明後,上台畫出一個生態系,用圈圈標出族群、群集,並自己向同學做解說。


學生的畫表達了什麼?---參與度與成就感
學生愛畫黑板,因為黑板是老師的專利,能公然畫黑板有種挑戰權威的感覺!有些孩子永遠沒機會上講台,或被叫上台比上斷頭台還痛苦---因為一定會出錯。我喜歡將上台設計成「全民參與」,上台要畫的東西是自己的看法、創意,無所謂對錯,畫完後可以展示給大家看,或說給大家聽!我發現一些平時不寫作業、上課懶洋洋的學生,一到畫圖、尤其是畫黑板時特別興奮,而且畫得特別有創意!有些學生畫完還要我幫忙照相,還會催我貼到臉書或部落格上(這篇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能讓這些「教室內的客人」變成主角,看到他們靦腆但期待的笑容是教學的另一種成就!


老師看畫之後可以說的話---教學診斷
畫圖可以看出很多平常看不到的學生特色或迷思概念:通常成績好的同學會精準的畫出課本的內容,如共生、寄生,但太平穩了所以反而沒特色;平時成績不好的同學會畫他自己知道或喜歡的東西,所以會出現座頭鯨、巨嘴鳥…可以開展老師、同學的視野;有些小孩是工筆畫性格,有些孩子是抽象畫;很多小孩「國字」程度不足,只能用注音…。而在生物專業上可以看出:學生對「食物鏈的箭頭方向」是沒概念的(我沒有先上課),這個部份在上課時就可以特別提出。另外學生對文字語言的解讀其實和老師的表達是有差距的,如:我說「畫出一個生物,且要和黑板上現有生物有關係」,結果學生在海星旁邊畫了海蔘,兩者的關係是-都用管足做運動,原來我說的關係是「交互作用」而學生的解讀是「分類關係」,以後我要修正說法。而很多學生把附生當成寄生,這也是上課時要糾正的。另外這次H版課本在解釋群集時用了「關渡紅樹林群集」、「玉山高山草原群集」卻沒有舉例這些群集裡有哪些族群,學生對紅樹林代表什麼意思?是一種生物(水筆仔)?還是很多種生物?關渡紅樹林、玉山高山草原到底是族群?群集?還是生態系搞得一團亂!這是課本的缺失!


換換教學策略,對老師學生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有空也可以玩玩看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