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吾大膽」的釜山行(2)

 (二)、科學寫作的各種策略和科學探究的關連。
我認為的「科學寫作」

 這場研討會的主軸是SWH,但是老實說我對什麼是科學寫作並不確定。以前我曾參與科學人雜誌辦的「科學寫作」工作坊,那是以「科學教師」的立場來書寫,內容以科學報導、科學新知或科幻作品為主,目的是將科學普及到一般民眾。但是國中小學生的科學寫作是什麼呢?我在這次研討會中看到的科學寫作型式包含:實驗報告、實驗記錄、專題研究報告…等,還有自然科老師設計的學習單、自然科的上課筆記或課後復習、心得寫作等,所以我認為任何能協助學生科學學習的寫作,可用來紀錄、整合學習結果的寫作都可稱為科學寫作。只是如果實驗報告、實驗記錄、重點整理等也都算科學寫作,那從早期至今的教科書中早就有科學寫作,為什麼要強調「啟發式科學寫作」呢?我想傳統的科學寫作在「科學概念」的學習上可能是有幫助的,但在論證或探究能力的提升上則幫助不大,當我們想要提升探究與論證時,科學寫作要有些改變,於是出現 「啟發式科學寫作」吧!


什麼是「啟發式科學寫作」?
只是要有哪些特點才能稱為「啟發式科學寫作」或是「啟發式科學寫作」有哪些特徵?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在研討會中也沒有很清楚的呈現(可能太基礎理論了,但這個研討會是應用、實驗結果的發表),但至少我知道只讓學生寫下重點、實驗過程、數據…等是不夠的,而是要能引導學生思考、論證、引發新的問題等!倒是土耳其數學老師的發表舉了一個例子:「為什麼奇數加奇數等於偶數」,很清楚的表達了數學寫作的三個不同層次(圖),我想如果要推廣科學寫作,也應該要有這樣顯而易見、簡單明瞭的例子,來幫助老師掌握重點!

「無顯著差異」的意義 
至於「啟發式科學寫作」是否有助於提升論證或探究能力呢?在研討會中看到老師們提供不同型式的寫作,作為協助學生學習科學的「階梯」,但多數的「試驗」、「研究」結果多為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好像只有韓國的研究有較明顯的差異)!這應該不能說啟發式科學寫作是無效的,我覺得「無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多數研究只是「個案」---以某一單元進行科學寫作的訓練,而不是長期、全面的進行,這種打帶跑的教學實驗無法表現出真正的成效;當然,「無顯著差異」也表示老師提供的策略還有改進的空間:研討會中有許多論文,但是很少有老師提供寫作指導的內容(如老師設計的學習單格式、學習單內的問題等),所以也很難判斷那樣的寫作指導是否為啟發式?可用來培養哪些能力?但是我相信啟發式科學寫作已推行一段時間了,也有許多老師做過,應該是有其功效的!

「啟發式科學寫作」可以是啟動的力量嗎?
 研討會後我一直在思考:「啟發式科學寫作」能怎樣運用來提升學生的論證與探究能力?
回程在桃園機場候車時,我和文華老師在討論這個問題,老師說:當老師已經在課堂中進行探究和論證的教學後,透過寫作可以讓「論證」的過程更清晰,或將探究的過程記錄下來,將探究的結果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先有探究和論證的本質後,再用「啟發式科學寫作」來加強、深化、鞏固探究和論證能力。但我突然有一個不一樣的想法:教學現場有在進行論證和探究教學的老師並不多,因為探究和論證教學的模式和一般傳統教學差異較大,多數老師「入門」不易(這是我多年來推動探究教學的慘痛經驗),「排斥」、「反彈」的心態強烈,所以想要透過「啟發式科學寫作」去加強、深化、鞏固探究和論證能力是有難度的。相反的,因為老師平常即在指導學生閱讀(最少會讀課本),也有指導學生進行較低階的科學寫作(學習單、活動記錄等)的經驗,所以「閱讀與寫作」指導對老師而言難度較低,接受度較高,若把論證與探究的元素融入到閱讀資料與科學寫作中,則可以透過閱讀與「啟發式科學寫作」來達成論證與探究教學,也就是說不是在完成論證與探究教學後(或進行中)才進行科學寫作,而是用科學寫作來啟動並支持整個論證與探究教學。下學期我想來做這樣的嘗試!
大家來「globish」吧!

 雖然只是Poster presentation,但是還是要解說,要回答別人的提問,這個時候真的是恨自己的英語能力啊!明明以前英語還勉強可以啊,可是太久沒用了,真的是心中有意但口難開啊!不過與會中除了美國人及留美的人之外其餘韓國、泰國、土耳其…等國家的人也是和我一樣「詞不達意」,所以用最簡單的單字加上比手畫腳,勉強通過!只是如果能流暢運用英語應該會有更好的交流,收穫會更多!我要加強英語能力!!!


(下一應該是吃喝玩樂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