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關於「分組合作學習」-1

12 年國教之後,「分組合作學習」突然變顯學,去年( 101 學年度 ) 是試辦由各校申請辦理,今年 (102 學年度 ) 擴大辦理,參與學校更多了,聽說 103 年度全國有幾百所國中至少一領域參加 ( 好像是這樣,反正規模很大就是了 ) !而我也受命和我們自然領域( 7 個老師)還有一個英語領域的老師組成一個團隊,算是宜蘭的先鋒部隊! 6 月底趕完成果報告上傳、經費核結等瑣事後,本來以為少可以放個暑假了!沒想到來了個邀請(說邀請是客氣其實是指派): 8/7 在宜蘭的研習要叫我去做「成功經驗分享」!我想:課表都排了,而且大軍開進宜蘭,宜蘭沒有一兵一卒出來迎戰,未免也太遜了,就硬著頭皮接了這個邀約:「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成功經驗分享!
 
有成功嗎 ?
雖然只是一小時的課,可是我想了好幾天,寫了好幾個版本後砍掉重練,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中!因為我在合作學習教學上並沒有「成功經驗」,事實上我認為教學不適合用成功來形容。而自己對合作學習其實還有一些質疑、我的作法也不是典型合作學習策略,只能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套上「分組」的型態,多少達成「合作」的目標!但是也許這樣的經驗更接近現場老師的狀況,老師們也許會想聽聽我摸索的過程,而我們也可以一起來討論如何進行接下來的「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所以我決定如時分享我的經驗,包括成功的、失敗的!
怎樣才算合作學習?
雖然參加研習的老師在第一天應該已經聽了很多有關合作學習的定義、方法、理想、策略 … 等(我去參加研習時也有聽過),不過聽完後可能和我一樣,心理不斷的問:「這我好像做過啊,只是 …. 」,自然科老師更可能直覺想到:「實驗課都是分組啊!不可能完全沒有合作,這樣算分組合學習嗎?」。我想用我上課的兩個例子請大家看看是否是「分組合學習」:
例一:我這樣上消化系統
這是上學期第三章消化系統時的上課方式:流程如投影片所述,下方的三張圖是學生的分組作業 ( 最後交出評分的成果,每組一張 ) 。看出來這樣的設計和合作學習有什麼關係嗎?
先考慮「學科知識」目標,再要求「合作學習」目標:
不管哪一種教學型態、策略,我想第一個要達成的應該都是「學科知識」目標,然後才來考慮是否能同時達到其他目標如人際互動、溝通、表達等(很傳統的分法可以說是主學習、副學習吧),由我自認對學科知識目標的掌握應該沒問題的,所以重點放在「合作學習」目標。由於期初就已經知道要做「合作學習計畫」,所以我從一開始 ( 第三節課吧 ) 就是用分組的方式上課,而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特意多把「合作學習」能力或技巧,列入教學目標,選擇一些策略來達成這些目標。但我只是簡約的用「分工合作」 ( 其實只要任務明確,則有分工就會有合作 ) 、和個別負責兩項 ( 目標就是大家都有在學習而且是互相幫助 ) ;至於溝通、表達這些目標我認為是「科學素養」的一項,不是特地為合作學習而設的!
哪些活動為了「合作學習」而設計的?
以前我也用過相同的教材 ( 消化系統圖 ) 教法 ( 剪貼拼圖、寫資料 ) 來教消化系統,但不同的地方是:以前是個人自己完成,而現在則是各組只負責一個器官 ( 每組只負責消化系統的 1/7) ,經由全班合作把消化系統的形態、構造、功能完成,這是組間合作的型態;而小組內從剪圖、貼圖,抄寫、整理資料,到記錄別組報告的內容,全部都是分工 ( 各自有負責的任務 ) 、最後合作完成任務!而每個人都要在自己負責記錄的項目後面簽名,一方面避免有人作弊 ( 看字跡、簽名雙重確認 ) ,一方面收一張學習單即可打個人和整組兩種分數!所以我是用了一些策略在教導合作學習。
用到哪一種學習策略 ?
說到合作學習的策略洋洋灑灑數十種,即使只是初階研習列出的那幾種,甚至其中一種都足以讓老師霧煞煞,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用過的教學策略分析一下似乎以上所說的策略我們都用過,比如說:我上述作法其實有點像拼圖法;過程中也有相互教學或配討論法等。雖不是按照理論一步一步來,但結果是相同的不是嗎?教學策略本來就是「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啊,不管高矮胖瘦(班級人數)、也不分嚴肅或風趣,所有老師都採用相同步驟才真是奇怪!
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
參加過初階的合作學習的研習後,我再去把我的教法和合作學習的主要特色對照一下,發現 6 項特色中有 4 項符合但有 2 項不符合;我覺得這兩項特色:重視正項依賴:我做到其中幾項,如有共同的目標、任務、問題,但沒做到:資源共享 ( 學習資源互相依賴 --- 各組 ( 人 ) 只獲得部份資源,所以必須依賴他組 ( 人 ) 共同完成)、角色互補、責任分攤、獎勵表揚的互相依賴;而均等成功機會則根本沒有作。這些項目沒做到是因為不認同、不想做,因為我認為不需要做這些(在後面會說明)。
以上是「消化系統」的教學,你認為這樣算不算是「分組合作學習」?
第二個要分享的是「內分泌系統」(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