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關於分組合作學習-3

最後我要講的是我的疑惑:
一、角色分配或學習任務分配?
角色分配似乎是合作學習的特色,至少我看過的合作學習教學都有角色分配,但是我覺得設計上有些不合理,執行上有些困難,比如:「觀察員」要觀察、記錄組員的表現情形,但這會影響他的學科學習,而且感覺像在監督組員,這樣的合作很被動;或像「記錄員」負責記錄討論結果,可是討論結果是學科的學習中的重要概念或論證,不是應該所有學生都應該記錄的嗎?良好的學習型態不是應該「主學習 --- 學科的學習」和「輔學習 --- 合作能力的學習」融合在一起嗎?角色分配讓我有「喧賓奪主(輔學習凌駕主學習)」的感覺!
不管哪一種教學型態,學生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把學習的任務做適當分割、組合後,分配給不同的學生或組,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可是又互相協助,用「學習任務的分配」來練習合作技能,雖無合作之形但有合作之實,主、輔學習合而為一不是更好嗎?
其實我覺得教合作學習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願意合作的「心態」而不是合作的「技能」或「責任」,怎樣激發學生願意合作的心比教他們合作技巧更重要!只要啟動學生意願去幫助或請教別人的心,他們自然會找到適合他們的對象、方法與時間。和被規定的人,用被規定的方法在規定時間內合作,這不是很怪嗎?
其實很多的合作是發生在課後的,因為課堂中多數學生處理自己的學習都來不及了,哪有心力去協助別人呢?我認同:合作的技巧是可以也需要教導的,但我認為:合作不應該被「量化」,如果有人在課堂中記錄我合作了幾次?貢獻了多少?我想我會故意唱反調的!
二、資源共享或學習成果共享?
「合作學習中的正向依賴包含有學習媒材等的互相依賴;拼圖法中有「每一個人 ( 組 ) 只拿到部分教材」的作法,用意是:因為每個人只有一部分教材或資源,所以你不得不去和別人合作,因為只有透過別人你才能學到全部!透過「必要」、「互相依賴」的情境驅使學生合作」 --- 以上是我對合作學習中「資源共享」的認知,不知道我有沒有搞錯原意,如果原意真是這樣,這就是我非常不認同也做不到的事!
除非是特別的專題或額外的學習,教材是老師自編的,那麼老師的確可以透過「每一個人 ( 組 ) 只拿到部分教材」的作法去啟動合作機制,但是在一般制度內、課堂內的教學,學生是有教科書的,而且不管上智下愚每個學生都要學所有教材,拼圖法中的「每一個人 ( 組 ) 只拿到部分教材」是要怎樣執行?又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堂合作的過程中跟不上進度 ( 不要奢望課堂中同學能教你,因為同學自己也有進度要學習阿! ) ,而他又缺少這部分的教材,他要如何補救?
我的作法是:把一個單元的教材區分出幾部分 ( 如消化系統區分出 7 個器官 ) ,每一組 ( 人 ) 只需精熟一部分,但在全班報告、分享時,每一組 ( 人 ) 都可以聽到另外 6/7 的教材,而且是經過別人 ( 可以說專家嗎 ?) 幫你解讀、整理過的!這是透過「我只要精熟這部分就可以幫助別人」、「我要認真聽別人的報告才能學到其他 6/7 的精華」的方式啟動合作機器。過程中如果有人 ( 組 ) 對自己負責的部分不認真做,那麼得分會較低;別人報告時不認真聽 ( 但最少要做記錄 ) ,那是他的損失;但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教材與記錄,跟不上進度 ( 或暫時恍神 ) 的人還可以課後自己看書或借同學的記錄來看,還是有補救機會的。
我覺得所謂的「共享」應該是:每個人都要負責自己的學習,把自己學習的成果分享出來幫助別人,也善用別人的學習成果讓自己學得更好。
三、採計個人進步積分
進步積分法是很弔詭的事:
進步是指「考試成績」、「學科學習成績」而非合作情形,也就是說拿「學科學習」成果來評量「合作能力」!這個辦法的邏輯應該是:「如果組員間有合作,則組員個人成績會進步,組員成績進步會正向增強組員對組的向心力、榮譽感,所以又有利於合作的進行」。
事實是:成績和考題難易度有關,而且進步是有極限的, 80 分可以進到 90 分、 90 分進到 100 分,再來呢?只有退步的份了!另外,合作的成效也不是幾節課內就看得出來,也不是一定表現在該學科。如果學生個人很確實在「合作」了,但該次小考或段考退步,不是成為全組的罪人了嗎?
對於雙峰現象的低分組,我們希望透過合作學習重燃他的學習動機,但他的進步表現可能在該學科以外(如:因為有學習動機或信心,所以在較擅長的科目 --- 如美術科,成績進步了,但是自然科還是一樣爛啊!),如果我們用「個人進步積分法」合理嗎?有效嗎?
相反的雙峰現象的高分組,有可能在課堂採取不合作方式、但私下很認真或資質好而使成績進步,這樣她還是可以因個人進步積分法而對組的評價有貢獻!這樣能達到鼓勵高分組幫助低分組或給低分組帶來信心、成就感的功能嗎?
事實上,如果每次小考都在計算進退分、都在排哪一組是 good team ,哪一組是 super team ,這不是另一種標籤嗎?最重要的是:這實在太瑣碎了!太花時間!太分分計較了!教育要擺脫「量化」啦!
我自己從不做給學生「定標準」(就算是學生自己定其實也是深受老師意識的影響)、算進步積分這種事,這當然是源於我偷懶、怕麻煩的個性,但是我的學生也沒有因為我不做這些事而偷懶、不學習阿!
四、從適用單元入手?
研習的時候教授說根據研究老師執行合作學習失敗的主因是:「只把學生分組,要求他們合作,卻不教合作技巧」,學生缺乏合作的技巧是失敗的主因!你覺得合作技巧式開幾堂課講一講就會的嗎 ? 那我們老師來研習過後應該很會合作了!事實是:合作需要默契、默契需要時間培養!如果學生只在一個單元被分成一個組,只在那個單元的 3 節課中進行合作學習,然後要說合作學習是成功的,這真是有鬼了!以我來說從一開學就開始做分組(每次段考換一次組),也盡量在培養合作技巧,都還常常要面對學生因為換組、默契不佳產生的摩擦,那種只選某一單元的某幾節來玩玩的教法,註定要失敗的!我覺得:不是選某個合適的單元來做合作學習,而是每個單元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型態(分組、合作),只是「比重」多或少的差別。老師嘗試合作學習會失敗(應該說效果不如預期),做得太少,累積的經驗默契不足才是主因吧!

五.有分組沒合作?
我自己是從上學期初就一直以分組的方式進行教學(只有考前一週暫停,但有一班因表現不好被我停止分組 2 週),也試著運用一些合作技巧,但是我一直覺得「有分組沒合作」、甚至比以前沒做合作學習時的合作還差 ( 我以前也經常長時間 ( 數週 ) 分組 ) ,所以直到下學期第一次段考時我都還很沮喪,但第一次段考後就漸入佳境了!現在我分析起來覺得其實並不是做分組合作學習後合作情形反而變差了,而是以前因為沒有合作學習這名稱,我也不會特別去看「合作技巧」,只從他們的成果去看,反而可以欣賞稱讚他們的學習!現在因為太注意學生的「合作技巧」是否有進步,才覺得學生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其實以他們的作品 ( 學習單、小書等 ) 來看,他們表現得比以前的學生好呢!所以有意實施合作學習的老師可能也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喔!

1 則留言:

  1. 老師請問一下,
    您在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
    班級的座位是否會做移動成小組的排列,
    還是平常學生上課的排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