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說課.觀課.議課------宜蘭縣自然領域9/26公開觀課紀錄(PART2)

0926公開授課後記

這學期宜蘭縣國教輔導團「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團」由怡翔來帶領,開學後怡翔找了3個兼輔和我一起討論精進計畫(就是安排老師的研習),怡翔說:今年處裡要推觀課,每個老師至少要有3次的觀課,我就想---那第一次研習就來做公開觀課啊,一來宣導這個政策,二來讓大家更清楚可以怎麼觀課及觀課的效用!於是9/26的公開觀課就這樣定了!因輔導員林宛青老師去受訓,無法擔任的公開授課工作(他上學期已經擔任過一次公開授課教師),我就自告奮勇說:那我來上好了,於是我退休後第一次回學校上課竟然就是:公開授課。

一、觀課前準備:

由於離要授課還有近3週,而公開觀課當週宛青老師的班級會由代課老師上課,所以很難預測到時(星期五)該班的進度會到哪裡,所以在選擇「單元」時有點遲疑,最後和宛青討論後定為:「滲透作用」。

觀察、合作學習、跑台、教學影片

單元決定後,我和怡翔老師、宛青老師討論,這次觀課想呈現什麼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宛青老師在上學期的公開觀課時,依進度選了「演化的證據」這個單元,當時因這個單元較少可以動手操作的活動,所以我們用「論證」做為主題,想呈現怎樣經由「提問」引導孩子去確認問題、提出主張、獲得結論等。這次我們希望能呈現動手做的教學(所以選了滲透作用),因為「滲透作用」單元,課本內就有「做泡菜」相關的活動,所以正好可以演示「課本活動的改良、延伸」;而教學模式當然是推了2年的「分組合作學習」,在分組合作的模式下,我們可以採取哪個教學策略呢?考慮到「觀察活動」不只一個(原先想用兩個後來增至三個),如果依合作學習提供的策略,最可能選用拼圖法(每組派人至專家組學習,然後回原組分享),但因為我們覺得「動手做」、「觀察」不適合由別人代為體驗,所以最後捨棄拼圖法,選用「跑台」法;至於演示中出現的「教學影片」則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窮則變,變則通

開始規劃教學流程後發現---我們缺很大!在時間、設備、先備知識等方面很「窮」,所謂「沒錢有沒錢的作法」,我們發揮「窮則變」的精神,作一些改變,看起來課程還是能通順運作的:

1. 缺時間:「半透膜的特性」、「當蘿蔔遇到鹽」這兩個活動都需要「靜置15分鐘後」才能觀測結果,這樣「時間」會很不夠,怎麼辦呢?於是出現了:「靜置15分鐘」之前的實驗都由老師這邊先做好,學生只要做之後的觀察、檢測即可的做法!可是要怎樣讓學生知道那些裝置是怎麼做的呢?最後出現了---將實驗過程預錄成教學影片,學生看教學影片學習的做法!於是我開始錄影片、怡翔幫忙去借IPAD…,然後我們就「偽翻轉」了!

2. 缺儀器、材料:「當蘿蔔遇到鹽」這個活動原先設定要測「重量變化」,但我們缺簡便的電子秤(兩組最好能有4個秤,但我們只有一個),所以改成用模型切出蘿蔔,看看經處置後能否塞回原處的活動,雖不精準但很直觀!腸衣那個活動,本來想跟大學實驗室要一些半透膜來玩,也沒要到,只好去菜市場買腸衣,效果意外的好!

3. 缺先備知識:澱粉、葡萄糖的檢測是第3章的活動,學生缺少先備知識,但是我覺得這個活動只需知道「檢測方法」和「判讀依據」就好,所以就把方法用影片呈現,而判讀依據則寫在學習單上,把第三章的活動提早在這個單元進行。

二、觀課進行中

1、導入---連結舊經驗、說明今天的課題(學習任務)

經過簡短說課之後,我先到實驗室準備(感謝怡伶老師幫忙印學習單)。正式上課後我依照原先的規畫做5-7分的導入,其中有幾個對話我覺得很值得深思:

師:如果把學校比喻為細胞,那你們認為何處是「細胞膜」?

生:門房

師:門房和細胞膜哪裡相同?

生:細胞膜是細胞的門戶、管制物質進出,門房也是啊,管制我們的進出!

師:可是細胞膜要能把細胞和外界隔開來、分出內外!門房可以嗎?

生:……啊….籬笆、圍牆…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使用「比喻」、「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可是有時「比喻」、「口訣」可能反而造成迷思概念或錯誤認知喔!

2、實作、觀察

這次我很貪心的安排了三個觀察活動(詳見教案),果然時間上太趕了,討論的部分只象徵性的8分鐘,只能讓兩組來報告,如果能再有20分鐘會更完整。

不過以師生第一次見面、學生第一次做跑台…等條件,學生有這樣的表現,我覺得很難得!復興國中的孩子的確優秀!

上課、觀課過程中有些有趣的畫面,用文字轉播一下:

(1)學生沒有非常會使用IPAD,有2台聲音太小了,學生沒有把聲音調大,影響學習(不過如果每組都調大,聲音應該會彼此干擾)。其實我只是受阿簡、小P、昌宏他們的影片教學刺激,硬要東施效顰,但因自己對行動載具等在教室中的應用還很陌生,所以只用了最陽春的功能---播放影片,有點像拿IPHONE6卻只會接電話…!不過我想告訴老師---平板、行動載具在教室中會有很大的應用,大家多少要去了解一下!

(2)老師也很想看:雖然我之前就將影片公佈在臉書,但觀課的老師大多沒看到,所以上課時他們也很好奇,一直想看影片的內容,只是學生圍著IPAD完全不讓他們看,老師急得團團轉,那景象真是有趣!

(3)一個影片各自解讀---雖然影片的解說我認為應該還算清楚,但的確有發生學生會錯意的情形,尤其「腸衣」那組,因為對他們是全新的內容,要理解有一定難度,學生在這組出現較多的混亂,有一組學生甚至看錯了,所以沒能正確操作之後的實驗!我想---影片是流動的,理解較慢的學生,很容易漏失某些細節或關鍵,當我們要求全班同一進度時,他們只能囫圇吞了(其實老師的解說也是流動的,也會有這現象)!另外,洋蔥表皮細胞的滲透作用那組,在桌上有兩部顯微鏡,是要讓他們兩人一組操作,但有些組只有一人操作其他人則等結果,顯然還沒有「分工合作」的習慣,不過,國一新生團隊默契還沒培養好也是正常的。

(4)統整與發表

這節課最後也最重點的地方是:各組根據跑台結果進行討論:「細胞膜如何管制物質進出?」,並以圖示寫在小白板上(後來因沒白板,所以是多發一張學習單,寫在學習單背面)。我覺得:學生的討論與發表是我最想呈現的點,因為它可以給老師帶來最多啟發。這次雖然因為我的貪心,沒留下足夠時間來討論與發表,但從討論和2組的發表即可「見微知著」,議課時我們根據這點做了一些討論。

10501367_933626479985246_404307650_n  10584975_933626386651922_1083928552_n  10715993_933626469985247_894076928_n   10723276_933626373318590_360866212_n

三、議課

這堂課的設計是:學生從3個活動觀察的結果,推論:1.「細胞膜構造」 2.哪些物質可進出細胞? 3.水在哪些情況下會進入細胞?哪些情況下會離開細胞?最後再由教師做總結。也就是我希望學生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瞭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但是我知道:學生應該做不到這點(所以最後會由老師把理論、模型補足),因為我們的教學是:先給概念、理論、模型,然後讓學生用這些知識去解釋已經存在的現象。但現在要學生做的是:從現象推出理論、模型。我想經由學生表現的「不賢」讓老師看到傳統教學的「不賢」。學生果真如我所料呈現出這些現象。

(1)尋找標準答案的教與學

討論開始一小段時間了,發現有些組完全呆在那邊,然後他們急著舉手找我,問的問題是:可以看課本嗎?

你看出來了嗎?面對新問題時我們的學生第一件想做的事是:找標準答案。從腦子的資料庫裡找,找不到了就找課本,再找不到就去問老師,老師也不知道就去網路搜尋…,我們的教育讓學生以為:一定有一個標準答案存在某個權威的地方(課本、老師、百科全書、教授….),學生不認為「自己看到的現象,就可回答問題,那就是答案」

另外從學生的學習單、口頭報告裡也可以看到「用標準答案答題」的現象:

clip_image002

比如:這一題:「澱粉能否通過腸衣」判斷的依據,應該是:我看到袋子內有藍黑色而袋子外沒有,所以表示澱粉沒有跑出袋子外….但很多學生寫:因為澱粉是大分子!從活動中哪裡可以看出澱粉是大分子啊?這是因為他們學過澱粉是大分子(可能是查書或有補習),自認已經有答案了,所以就不去觀察、思考!

這一大題的回答除了顯示「答題指」引要修改(最好用引導句讓學生照樣造句)外,其實更凸顯傳統教學的問題:我們的教學一直是「告訴學生問題的標準答案」,讓學生習慣把自己的大腦當成資料庫,學習就是把資料(而且是唯一的標準答案)往資料庫輸入,這樣的教、學是很危險的,因為「未來會遇到的問題現在還沒出現,所以現在無法預設未來的標準答案」,更因為「如果你相信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你不只會停止尋找,在你有了一個標準答案,你就會停止思考。」!學生不思考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為他們標準答案阿!

(2)老師的提問

「滲透作用」這個概念,在國中的教學中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30年前講半透膜、用紅血球在高低張溶液中的漲縮情形、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30年後的現在還是用紅血球漲縮、質壁分離的例子,不過多了「做泡菜」這個比較生活化的活動,也多了「通道」、「膜上蛋白」這些新概念。但是這些概念其實是很複雜的,不是經由觀察就可以得到的!比如:學生看到色素(或葉綠體)縮在一起(質壁分離),有什麼依據或邏輯可以想出:這是細胞脫水的結果?泡鹽水時為什麼只看水的移動而不管鹽的移動呢?這些問題也許連老師都解答不了呢!

這次議課討論時有老師提出:

老師為什麼要設計葡萄糖可以通過腸衣那個實驗?因為學生從---葡萄糖可以通過腸衣,獲得葡萄糖可以擴散通過半透膜的概念,但是實際上葡萄糖並不是簡單擴散阿,它必須有膜上蛋白協助….這樣不是會造成學生的矛盾?

這真是好問題,所以:葡萄糖到底可不可以通過細胞膜?

其實我本來蘿蔔泡鹽水那組還想泡糖水呢!

※如果將蘿蔔泡在濃葡糖糖水中,會發生什麼狀況?

※如果腸衣袋內裝濃食鹽水,泡在清水中,水中會出現鹽嗎?…

所以,細胞泡在鹽水中為什麼會縮小(或質壁分離)?老師們會怎麼解釋呢?(留給老師們在網路作共學,大家來討論阿)

四、心得:

這次的公開觀課,我自己不是很滿意,因為時間沒控制好(其實是太貪心,弄了3個活動,時間一定不夠的!),但是非常謝謝參與觀課老師的回饋,我舉一兩個例子:

美蓉師:我們都知道您想讓我們學到更多,所以仍冒險安排3組實驗的,真的很謝謝您為我們辛苦準備這麼多您的用心大家都知道!(藍霖、如君、佑君、哲榮….等老師也都這麼說)!

美蓉老師和我一樣是「資深老師」,也準備明年要退休了,但是他在議課後還留下來和我討論「不讓你睡教學法」!美蓉老師自進復興國中以來,一直是我們生物科的好夥伴,想當初我提出「科學探究」這麼大膽的課程,美蓉老師也是在聽了我幾次「遊說」後就加入這個課程,而且一直做得很好!如果不是他默默支持,其實我的科學探究課程不可能實施的!我覺得像美蓉老師這樣默默在做、沒沒無名的人,其實是我們這些橫衝直撞、突發奇想的人的重要支持力量。

建良師:我看到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雖然學生沒有完成回答出老師的答案,但是學生他們每一個都很認真學習,這個不就是我們要的嗎?我作的合作學習其實大部分時間都還是我主講,學生還是會分心,但是今天這一堂課我看到的學生每一個都很認真…。

建良老師是非常勇於學習和改變的,一年前我去看他的合作學習教學,當時真的是有分組的形但沒有合作的實,而且是以講述式+講義為主;後來建良來看宛青的那場公開觀課,他真的有看到「如何設計提問」,回去後就積極在做一些改變,這學期一開學他就來找我,說他想要改變教法了,從放棄使用自編講議開始,這真是很大的突破,我看過太多老師依賴「講義」教學的例子,尤其自編講義者更不願意放下他投入心力的傑作!建良老師願意放下講義嘗試以學生為主的教學,一定是有很深的體悟和很大的決心!雖然中間他碰到:成績退步了…等挫折,但是他一直有在尋求協助、觀摩別人的教學,前兩天我看到他寫:今天在教食物中的熱量怎麼算出來,用合作學習居然全班只有一個不會…真是太替他高興了!真的是:只要有心改變,改變就可以發生;只要改變開始發生,改變就會不斷發生!能參與建良老師的改變真是榮幸啊!

很多人說我---退休了還這麼有熱忱、奉獻教育…,我很感謝大家對我的抬舉,但說真的,做這些事完全不是犧牲奉獻,這是我的興趣,我愛做的事,感謝大家給我舞台、陪我玩!我喜歡玩,以後有研習別忘了叫我阿!

0926公開觀課資料夾(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