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20萬等待失敗的學生」和「備受打擊的老師們」

「多元發展」、「適性揚才」和「基本學力」的糾葛
自從59日,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小組以「教育:美好世界的開端」為題,提出20萬學生等待失敗」,及會考成績統計出爐,「五科都待加強的學生約佔總數7%(1.8萬學生)後,看到好多篇校長老師的心聲,大多以十二年國教口口聲聲說「多元發展」、「適性揚才」,卻又用成績和分數來定義「成效」....是很荒謬、甚至是可笑的謊言;而因C級人數太多被「檢討」的學校(應該有許多是偏鄉學校吧)、老師更是「備受打擊」、「心灰意冷」,充滿委屈。
「多元發展」、「適性揚才」和「基本學力」間真是互相衝突矛盾的嗎?
5A++」不是學校的功勞
會考、學測後,「5A++」、「滿級分」一直吸引媒體報導,各校也以「5A++」或「滿級分」來證明辦學績效。但我覺得:「5A++」、「滿級分」其實和學校關係不大,得之於老師的更少,因為「滿級分」這類幾近變態的成績,除了學生認真學習外,基因、環境、個性...甚至運氣缺一不可,學校出了滿級分、榜首,第一要感謝的是運氣,因為那個孩子當天沒有拉肚子....。我想大家對「5A++」、「滿級分」不代表辦學績效這件事是有共識的,最近也有很多教育界人士出來呼籲媒體不要再宣傳這種特例了。
5C是學校的責任
但是對於得C(待加強)的學生數,能不管嗎?我們有時以為學生選擇職業、才藝類科,甚至不升學直接就業,就是「多元發展」、「適性揚才」,其實這樣只能算多元、適性,但將來能不能「發展」、「揚才」,還是要看再進修、再學習(不一定在學校,更可能是在職場自學)的能力,學生的基本學力不足是會阻礙他們的進修的。以我的補校學生學英文為例,他們有非常強的學習動機,也很努力在學,但是因為沒有學會拼音」,所以連單字都不易背起來,要更廣泛的閱讀就很困難了!「拼音」、「單字」這種基本能力不足,限制了他們更進階的學習!5C不一定只能等待失敗(研究報告用這種詞真是....),但可以預見將充滿困難啊!我們怎麼可以對5大學科都「待加強」的學生視而不見呢?如果教育部所指的教學「成效」,只是要求降低C 級人數,我覺得這是負責任的做法!
翻轉教學與考試成績
這波教學改革浪潮是由許多老師(包括偏鄉老師) 主動發起的,很多老師在進行活化教學、教學翻轉...,為教學現場帶來許多活力,但會考(或學測)下來,顯出有些老師的學生沒有特別「突出」、甚至有些偏鄉學校因C級學生數太多而被檢討,這種打擊對努力在活化、在翻轉的老師,真是心灰意冷、覺得不值,甚至產生懷疑。此時我在這邊說三道四其實是不恰當的,但是,其實我是想嘗試「就事論事」、「討論交流」,因為這問題總是要面對的,所以我試著說說我的看法,希望也有其他老師能指教:
我們辛苦的共備、研習,努力的翻轉、活化,目的不就是要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嗎?如果翻轉、活化後,學生還是很多人「未達基本能力」(不知有沒有越翻轉越糟糕的?),不是應該檢討教法嗎?有些老師說:我的學生學習動機變強了、態度變好了...但是成績還是很差...,那就是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對,教他們如何學習不也是老師的職責、專業嗎?如果學生只是很快樂的學習,卻沒有學到「基本學力」,這樣的教學能稱為有效教學嗎?
「成績不代表一切」
不要說「成績不代表一切」,那是考5A的人在說的,就像王永慶、郭台銘那樣的人說「學歷無用」,很有說服力,但要去王永慶、郭台銘的企業找工作的年輕人說:學歷無用,有意義嗎?「讓學生具備基本學力(CB)」應該是教學的基本目標!
扶弱」刻不容緩

因為現場教師們已經很熱血、很努力(尤其偏鄉的老師們更辛苦、壓力更大),但成績還是不如人意,因此我們轉而怪教育部「降低C級比例」的要求,這有點像在「逃避現實」,因為這樣做並沒有解決學習弱勢孩子的問題。老師、校長是最了解教育現場的,我們是否能一起提出實際的需求,要求教育部、局、處給與支援,一起來扶助未達基本學力的孩子,這才是「考後檢討」的功效吧!

2 則留言:

  1. 豎起兩隻大拇指都不足以表示我的認同!

    回覆刪除
  2. 我的學生20人,有一半拿c,回想他們入學時,國一考卷平均50分,國三段考時也是平均五十,我知道我的努力有成效了,有另一半拿b。。已經值得我雀躍。班上的每一個人會看字讀音。贊同以上拿基礎的說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