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從「納粹風波」看素養課程的重要性

有關高中生扮演納粹風波---教育部做出懲處(收回優質高中的補助)校長請辭很多人寫了評論、很多人批評高中生反彈,我的腦中突然跳出107課綱的「自主學習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素養!! (107課綱核心素養的三面向是自主學習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老師沒教?黨國教育?自主學習吧!
這次風波中被罵(檢討)最多的大概是歷史老師、歷史教學了,因為學生之所以會「無知、不知史實」、「無感、不能感受受害者的恐懼、悲憤」都是因為課本沒教或老師只教考試的知識;有些人可能不忍(不屑)苛責學校、老師、學生,所以升高層級把矛頭指向「黨國教育」、「帝國主義崇拜」,找到可以加大火力去撻伐的對象!!
這些反省、檢討有道理嗎?如果事情發生在幼稚園或國小甚至國中生身上,那麼老師、學校、教科書、課綱、政黨通通應該被批評,因為你們是這群孩子唯一的知識來源!但如果對象是高中生、尤其是社會大眾,你對「納粹」有「錯誤」的認知,可以把責任推給以前教過你的歷史老師或幾十年前的教材嗎?那是否表示離開了教科書、學校老師你就完全沒學新的東西了?
從網路的回應來看,多數人的確是「離開學校就不學習、把學校(老師)…當唯一知識來源」,但從這次事件,我們應該學到「學校老師、教科書教的不一定對、未來世界會有一堆老師沒教過的事等著你」,所以面對未來世界,如果我們要能更正確、更有效、更好的適應、生存下去,那麼自主學習能力---碰到新情境、新問題要有能力去學新的知識、找新的解決方法 是不可免的。新課綱強調「自主學習」,就是要我們教學生「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這真的是比「學多少」更重要的事啊!
崇拜或諷刺? 與世界溝通互動的方法
這次事件肇因於老師和學生對「納粹」的SENSE不足(可以稱為無感吧?),「納粹」在世界是一個「禁忌」的題材,因表演「納粹」而鬧出的糾紛也不在少數,光復高中的學生在事前和老師討論時就知道會有爭議(來自光復高中學生的信),但是他們以為「我們欣賞的是他們的紀律及忠誠和美學」、「我們不希望再有戰爭」、「我們想把精髓給表演出來諷刺那種冷血的獨裁」,「我們並沒想到會帶給自己這麼大的風波及冷嘲熱諷」。這群師生以自己的方式、標準去解讀納粹,用自己的做法(COSPLAY)去傳達他們的諷刺,但這些「符號的解讀與運用」卻和世界不同,不被世界(如以色列和德國)接受,所以引起軒然大波!!
各個學科的學習其實都是在學「符號運用」及「溝通表達」,比如自然科學必須學著如何去觀察自然現象、去看圖表、去看反應式、去看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和結果….,我們是透過這些符號運用去學科學家的智慧、研究方法、自然現象當然我們也要學如何運用符號去表達我們的探究成果,去和別人溝通互動!我想在歷史科的學習也是這樣吧?學「納粹」這段歷史並不是只有時間、地點、事件、人物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納粹」這個符號(旗幟、服裝、戰車、手勢、做過的事…)在世人眼中、心中的意義,當你穿著納粹軍服、開著戰車、喊著口號這樣的符號運用很難讓世人解讀為「諷刺獨裁」啊。造成這種錯誤解讀的遠因應該和我們的教學中「太(只)注重某些符號而忽略了符號更深層的意義及運用」有關,所以教學方法、學習活動才是真的該檢討的對象吧!
「究責」或「補救」?如何讓人放心「社會參與」?
整個事件從學校活動發展到高度「社會參與」,而且還可能繼續擴大,只是這個社會參與不是朝向共好,而是用嘴砲互相廝殺,大家都傷痕累累!這次光復高中的師生在網路上受到幾近霸凌的批評,所以學生學到….對於這種爭議性主題還是少碰為妙,這真是最不好的結果啊!如果大多數人對於爭議性主題採取消極的態度,不表明立場,但是爭議性議題並不會因為大家的冷漠而獲得解決或有共識,這樣對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 理想中,每個公民都應該積極參與社會事務而使社會更美好啊!!
12年國教課綱強調「社會參與」,就是希望在各項議題上都能培養積極參與的態度、方法,在參與中形成個人的價值判斷,最後做出道德實踐。如:學生們(或社會)如能對「納粹」這個國際議題多一些參與討論,就能了解納粹的作為違反了人權,人性,所以判斷他是不道德的、該受譴責的!這些社會參與的經驗也會讓我們對其他議題(如多元文化、環境議題)做出價值判斷而能對社會有較好的影響。光復高中這次的事件,其實對所有國民都是「補救」教學的機會,我們全體國民都應該重新、加強認識「納粹」議題、學習對歷史事件的價值判斷
可惜教育部的「究責」、網路的嘴砲讓我們失去了共同學習成長的機會!

我還在期待這個事件後續能發展出對社會共好的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