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pa分析與發現」研習紀錄---3.質性觀察和數值測量

怎樣得到好數據?
pa講的是數據的分析,前提當然是要有可信的,有效的,好的數據,至於怎樣得到好的數據呢,其實這是pe計劃與執行,甚至是觀察時就要做好的事(問題解決其實無法區分步驟的)
質性觀察如何獲得有效數據?
延續上篇「數據不只是量化的數字」的概念,質性觀察的實驗要經過特別的規畫才能獲得有用的數據,我常用"觀察要有目的,但也要保留意外發現的機會"的策略,以花的觀察為例,這個(實驗)活動通常是由老師統一發給標準一觀察的典型花(如百合,桔梗),學生拆解觀察花的各部位、畫下來、標示名稱、寫下功能,這樣的觀察數據,其實價值有限,因為即使不透過觀察一樣可以得到這些資訊!我覺得,透過觀察是要認識、了解被觀察對象()的各種特性,進而歸納出規律、模型,如:雌蕊都有膨大的部位(子房)、雄蕊個數通常很多,有花粉….,然後能用這個規律去判斷或預測碰到的新情境(如沒看過的花),所以(實驗)活動設計時不必限定看指定的花,反而要能讓學生有機會看更多種不同的花,每個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紀錄,但也會有相同的元素,這樣比對彼此的數據後才能歸納出花的全貌。所以通常我會「讓學生自己帶花來觀察」,讓學生從眾多樣品中歸納出設定的觀察結果(花的構造),但當學生帶的是一個花序,或單性花….時,就會出現意外的數據!這樣的數據會比統一觀察同一種花,做同樣的紀錄更有用。

量化數據的精準度
量化時的有效、精準的測量,則是直接關係到數據的可性度,怎樣讓量化數據更有效、精準?用多次測量(如:每組實驗組其樣本數至少要5)的平均值去降低個別差異造成的誤差是生物科的特色。
(圖取自阿簡生物筆記)
而理化科則在選擇適當的工具、尺度、單位,正確操作工具,誤差的避免…”等方面有相關的教材,反而是此次研習不必太強調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