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我的「公開課室」觀---宜蘭縣自然領域公開觀課紀錄(PART1)

正式列入課綱
12年國教總綱(草案)中有一條關於「公開授課」的規定:總綱/ 柒、實施要點/ 五、教師專業發展/ (一)教師專業發展實施/
4.秉持教師專業發展、關注學生學習與同儕共學之精神,教師(修訂後含校長)每學年在學校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行專業回饋,以不斷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於是「公開課室」正式列入課綱,成為政策!

從「規定」到「風潮」
其實「公開課室」不是新鮮事,更不是12年國教後新引進的做法,從我進教育界開始一直有「每學期至少一次教學觀摩」的「規定」(也許只是默契而非規定),就如其名所示:「觀摩」、「演示」的重點是在看老師的表演,下課了,也就結束了。這幾年由於教專、學共、分組合作學習的推動,「公開觀課」變頻繁了,此時的「公開觀課」強調完整的過程,包括:課前的共同備課、討論、說課(說明教學重點、設計理念、教學模式…等)、該節課的觀察、課後的討論(議課)等!而這一、兩年來,有許多熱血老師更「隨時開放觀課」,把教室的門打開,歡迎老師隨時去觀課,此舉吸引了全國教師熱烈參與,一時之間,「公開觀課」蔚為風潮!相較起來「每學年至少公開授課一次」的政策,教師的「隨時開放觀課」是走在政策之前的。
官爺鬆手?
9/28教師節當日2236教師創造了「台灣史上規模最大教師自主研習」,之後聯合報以整個篇幅報導了這件事,有一篇還用了「官爺鬆手吧!讓教師翻得更高更好」的標題。當民間已經自主研習、觀課風潮已銳不可檔之際,官方還需要介入同樣的事情嗎?官方該如何「鬆手」?我想官方要鬆手的是:辦理研習的內容和方式,但官方有責任擔任推動教育改革的助手。
問題不在「不夠頂尖」而在「未達基準」
去年我曾參加教育部辦理的教師海外參訪團,到日本進行一週的教學觀察參訪,我深深覺得台灣教師的專業是在水準之上的!在「賽E趴」時黃福坤老師也強調:台灣教師的專業和全世界比都是數一數二的!看到最近台灣教師自主備課、研習的蓬勃發展,讓人不禁說:台灣教育的力量在基層教師!
但是,這樣的力量是不夠的,因為已經在翻轉、在改革的頂尖教師雖多,但沒辦法或沒意願去參加研習的教師更多;這些老師需要有官方研習去牽引、推動,官方必須幫助這些老師、讓他們更快進入翻轉、改革的行列!
基於這樣的理念,輔導團在民間自主研習、觀課風潮已銳不可檔之際,還是要辦理「公開觀課」研習。
關於公開觀課我的想法與做法是較保守的,比如:我不認為應該鼓勵「隨時開放觀課」,而且我認為學共的觀課原則---「觀察學生的學習」、「不對教師教學作評價」、「不對教學者提出建言」有可修正之處!
「隨時開放觀課」?
對於「隨時開放觀課」我非常佩服,但我不開放隨時觀課,也不認同用「敢不敢開放隨時觀課」來評高下,理由是:1、確實沒把握「每節課都精彩」,我甚至不敢保證所有學生、整節課都認真學習,這樣的情況還要勞煩老師們跑一趟(若是校內倒還無所謂,但校外老師來觀課可是要調課、找代導的),有浪費時間、資源之嫌。2、不定時的觀課,對校園的秩序、安全等有影響,對被觀課學生也有干擾(學生有沒有義務配合老師,讓自己每節課的學習都被參觀,這也是我有顧慮的)。就我個人而言,不「隨時開放觀課」是「能力不足」,與「尊重體制、學生」下的決定。所以我採取「有計畫」、「特定時間」的公開觀課---每學期挑幾個精彩的、經過設計的、有可觀之處的單元來公開授課!畢竟課綱也只要求「在學校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啊!
「只觀察學生的學習」、「不對教學者提出建言」?
觀課到底要觀什麼呢?現在的觀課強調 :「觀察學生的學習」、「不對教師教學作評價」…也許這是在營造親善的環境,讓「授課」教師沒那麼大的壓力,但是,「教學」是教與學的整體表現,課堂上「學生的學」是在「教師的教」引導下呈現的,抽離了對「教」的觀察與評價,這樣的觀察似乎不完整!尤其「不對教學者提出建言」是我比較不能理解的,因為我認為觀課者在觀課中的「見賢」與「見不賢」是一樣重要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如前所述,敢主動公開放教室者,應該都有兩把刷子,教學自然精采可期;如果是被動(迫)「公開授課」者,因「被觀課」的壓力,也會促使他特別設計課程,所以教學特色及課程設計比平常的教學有可觀之處,這也無庸置疑的!但觀課者在「見賢」之後是否能「思齊」卻是大有疑問的,因為非常突出、有特色的教學,往往和「教師個人特質」有關,是這些特質決定那堂課的風景,而這些特質是別的老師學不來的!比如:嚴謹、有條理的老師無法像幽默風趣的老師一樣談笑風生,所以「見賢」往往只能產生「佩服」之情,很難有「與之齊」的功效!
相反的,教學演示中的「不賢」也許更能幫助觀課者:如果觀課者在觀課的過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雞蛋裡挑骨頭,進而發現---「這個地方如果….做,應該會更好」,或「這樣教不適合我的班,但如果改成….應該可行」,也就是觀課者能從大師演示的「不賢」,去思考如何改進,做到「見不賢而內自省」,那就真的能成為像演示者一樣的賢者,甚至超越他!所以觀課不只要有「見賢」的眼光,更需要「見不賢」的智慧,這樣「對教師教學作評價」才能讓觀課者成長啊!
授課者的「見賢」與「見不賢」
擔任「公開授課」老師是否也能在公開觀課中受益呢?我常想:阻擋老師進步的最大障礙就是---老師沒機會看到自己的「不賢」!身為老師,可以從學生的表情和回應知道:這堂課上得好!但很難從學生身上知道自己哪裡上不好。公開授課是透過觀課者的眼睛看到授課者看不到的「不賢」,只要授課者有接受批評的氣度,觀課者「對教學者提出建言」是協助授課者把「不賢」變成「賢」的最大力量!我自己擔任公開授課教師時最想聽到的回饋是:觀課者對教學者提出的建言!
我覺得「有計畫」、「特定時間」的公開授課,加上能「見賢」也能「見不賢」的公開觀課與議課,是創造授課者、觀課者雙贏的公開課室!
(寫到落落長…完全沒寫到公開觀課紀錄….待PART2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