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六(10/12),我參加了彰化師範大學的探究計劃研習,並擔任初階國中組的講者。我帶了宜蘭的林修毓老師一起參加,並麻煩皮卡老師來擔任下半場的助講。我擔任探究計畫相關研習的講者很多年了,但這次準備了不同的教材,並與現場老師們進行了交流,讓我有了很多感觸與收穫。
這次研習的對象是初次參加計劃的初階老師,有些老師的教練也會陪同參加。我們主要講解探究教學的教案設計,重點在於如何將探究能力融入到領域課程中。過去幾年,我們主要針對初階老師進行課綱解讀,特別是學習表現的部分,並集中在觀察與預定題(PO)和計劃與執行(PE)這兩個部分。這些內容對於初階老師來說效果很好,尤其是PE部分,因為它涉及科學方法,如辨認變因、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和記錄實驗等,這些都有標準操作程序(SOP),便於執行。
暑假的時候,段教授邀請我和幾位特聘教練拍攝教學影片,供其他老師參考。我負責國中生物部分,選擇了植物的有性生殖作為主題,特別是花的觀察。由於生物課程中較少涉及需要控制變因的實驗,且過去十年計劃中已經涵蓋了經典的實驗活動單元---如酵素和光合作用等,所以我選擇了較少(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在教案競賽中的這個主題。這次我還需要將國際科學素養中認識論的內容融入教案中,儘管對認識論不太熟悉,我選擇聚焦於科學的本質和科學家學習科學的方法。用這個主題和認識論內容去規劃教學設計,寫成教案,並請段老師指導。
段老師對我教案中的建立模型(tm)部分有疑問,並希望我能做更詳細的說明。我原本打算刪掉tm呼嚨過去(我也是會偷懶的),但後來段老師再次提供了資料,指出認識論可以融入的部分,包括模型建立和數據與證據的使用(真是循循善誘阿),我意識到”模型建立”其實已經在學習表現的tm中(所以我才會列這條阿),只是我之前的教學都是我認為我在教tm,但別人卻感受不到”建模”發生在哪裡,最終建模只發生在我的腦中。於是,我決定不應該因為怕麻煩而省略模型建立,而是應該改進教學設計,真正做到對模型的認識、建構和評估。
我花了很多時間修改學習單、教學方法和提問,並重新錄製了教學影片。我發現當我認真對待模型建立時,可以教出不同的效果。因此,我決定在這次研習中分享這個教案,特別是其中的模型建立部分。我有些擔心初階老師可能會覺得困難,因為即使是資深老師也不一定知道如何教這部分。雖然生物學中很多知識涉及建模和評估模型的合適性,但在教學中並沒有特別強調這一點。
在研習當天,我先播放了一小段自己錄製的教學影片,並請參加的老師們注意影片中的教學目標和探究內容,然後回答相關問題。我發現無論是初階老師還是教練,他們對於我的tm示例都非常有共鳴。許多生物老師和我一樣,突然意識到他們以前在教學中其實已經在使用模型,但並沒有特別強調這一點,學生也不一定知道這是模型。
中場時,由皮卡老師分享了較”硬”的部分(教案競賽的一些規定和精神),這真是幫了大忙,因為我實在很不會這個部分,讓我去講這部分,有可能初階老師和教練們被我搞亂了!!而且我有點人來瘋,有些段子會講得”太滿”,皮卡老師總能適時幫我修正,拉回正軌;另外,皮卡老師一直在”挖坑”給我跳,他在推文裡面寫個”ai老手”(我是夠老拉,但…),我只好去做點事來符合”ai老手”稱號----趕快去把花與果實概念圖生成器做起來(本來是想用光合作用概念圖生成器呼嚨的)…,只是以我這種懶散、被動的個性,還真是需要”推坑手”,不然做不成事…
整體研習過程中,老師們都能夠抓住重點,並且反應良好。這讓我意識到,過去幾年我們的確需要強調學習表現,因為那時課綱剛開始,大家都不熟悉。但現在已經十年過去了,即使是初階老師,他們在大學師培過程、或在最近這幾年的增能研習中,多少都學過這些內容,不需要再花太多力氣去講解。我認為現在即使是初階老師,也能理解更高階的內容,如思考智能的建立模型和推理論證。因此,我覺得研習的方向可以進行調整。
今年我有四場研習要擔任講師,且有四個助講名額。我決定從宜蘭的輔導團隊中邀請助講老師,因為宜蘭的輔導團隊早已參加彰師的探究計劃,只是110開始,因為宜蘭有其他計劃而暫停了參加。今年宜蘭的計劃已經完成,所以我們可以回歸參加彰師的計劃。我回憶起以前參加彰師計劃時,老師們每年會有十次的共備和幾次的實體研習,我們通常選外縣市的研習,過程中,車上、住宿時的聊天和吃喝玩樂,可能比正式研習的收穫更多。然而,最近三年因為忙於自己的計劃,每次碰面都是談事情和計劃,缺少深入了解的機會。我想念吃喝玩樂之旅。這次的崖習經驗讓我覺得---我真是明智啊!!
這場由修毓老師擔任助講,並先分享了他參加計畫的經驗和教案寫作的收穫。他開場的第一句話就讓我感到驚訝和開心,他說自己是來參加我的粉絲見面會,他是見面會的樂手。修毓老師真聰明阿,他把我們前一天晚上聊到的刀郎演唱會用在這裡了,頓時我都飄起來了,以為自己是像刀郎一樣是深受喜愛的小老頭!!修毓老師的分享非常全面,幾乎涵蓋了所有重點,讓我覺得自己不需要再多講什麼了。這讓我再次意識到,教師社群的成長不僅僅依賴於正式的研習和主題,而更多來自於非正式的交流和互動,如吃喝聊天等。我認為教育部能不能正視這個問題,讓教師們在輕鬆的氛圍中成長和學習。
相同內容的研習還有一次會在11月2號進行,只是助講老師會不同。我期待這次研習也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穫。誠摯歡迎大家來參加 (非計畫成員也可以來喔),我會把分享的內容再好好整理的!(影片不是做得很好---因為我邊做邊聽歌….,我保證11/2會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