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 侯秋玲老師 在補救教學跨領域閱讀教材推廣研習的貼文:分享書,談科學:用兒童文學探索「尺度」概念 。又想起來2年前,分享書,談科學:用兒童文學探索科學概念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艷!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讓科學老師「戴著跨科概念眼鏡」看科學
2020年8月2日 星期日
噗浪年會12 心得-2,業界講師能,我們能不能?
這次噗浪年會12,最震撼、最瘋狂、聲量、溫度最高的課,絕對是業界三巨頭帶來的課---林明璋老師(MJ老師)的理財課、許榮哲老師的故事行銷課、 謝文憲(憲哥)老師的說出影響力!! 經大家的課中、課後轉播、分享,讓沒跟上課的噗友們扼腕不已!!
身為老師都知道,「課」是一期一會的,你不會第二次上到相同的課,畢竟學員不同,現場氣氛不同,即使是相同講師,相同主題、甚至相同的投影片,講出來的就是不同(這是要讓沒跟到課的人搥心肝就對了)。但是,身為老師,在激情、讚嘆過後,我們要靜下來想想:「業界講師能,我們能不能? 」
哥教的不是技術,是心法
說真的,這三堂課讓我想起我初入教育界時,有一次員工自強活動(別懷疑,當年…每年都有這種活動,懷念阿),整車老師被拉去休息站看"賣藥”,去之前大家都說: 「好啦,配合一下導遊小姐,你不要買就好啊」,但結果是,幾乎每個老師都大包小包帶出來,還笑咪咪的!!當時我就在想:老師要是有他們的說話功力,何懼學生不買單?記得那時電視、廣播節目(古老年代)也有一些股票分析師,很會講...,所以我當時花了一些時間去看、去聽、去分析話術,立志要練成”賣膏藥”、”分析師”的功力!不過,沒多久我就醒悟了,教學不是賣膏藥,不是要騙、說服學生買知識,我們是要教學生思考、判斷,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學不能只靠一張嘴能說善道,所以就沒再去練這些了(自誇一下,其實我本來也算挺能說的)!
3位業界講師的課,能讓我想起這段,是因為他們的演說技巧真的太強,超越當初”賣膏藥”的氣氛,但是,我會以他們為對象來寫紀錄,是覺得他們的課有值得學習、能幫到老師的點:他們都不約而同強調---“技術”只是基本要求,要真正能影響人,靠的是”信念”!!
憲哥說,麥克風加信念就能改變世界(圖),讓很多老師反思:我身為老師的信念是什麼?最後這張IF NOT ME WHO,IF NOT NOW WHEN?(圖)的 投影片,變成老師對自己的反問了!!
實作是王道
大家應該有發現,3個名嘴,那麼能說善道,但他們都有很多讓學生實作的活動,如:理財課有精緻的籌碼,讓學員透過老師設定的情境、問題,實際操作投資,體會賺大錢或破產的經驗。說故事課,讓學員”聽故事、說故事、再說一遍故事”,也讓學員現場實作怎樣用品牌來推銷自己。而憲哥的說出影響力,從頭到尾就是讓學生跟著他的問題,不斷的討論、爭論、做決定,發表…然後高聲歡呼或捶胸頓足,整個會場比演唱會還瘋狂。
難道這些活動只是用來製造歡樂氣氛、避免打瞌睡?或只是讓老師偷懶,不用講太多?其實,一個具有老師身分的學生,應該可以看得出來講師的教學策略,看得出每一個活動,都是關鍵提問,都導向特定的學習目標,是用來串起學習脈絡,激發學習的熱情的情境。
想一想,身為老師的我們,"話術”有比這三位講師高嗎?要教的內容有比這些課程有趣、實用嗎?我們的學生有比扮演學員的我們更好學、更聰穎?如果都沒有,那我們為何要堅持講好、講滿一整堂?我們為何不設計一些實作活動讓學生在實做中學習?當我們抱怨學生學習動機太低時,是否有想到我們的講課太無聊,太無用?
形象的建立
三位講師,都毫不謙虛的彰顯自己的形象,理財老師說:我一年只接12場演講、我的學生在上過課後,賺了xx億元…反正聽完演講你對老師的認識是:這個老師很權威、演講費是我們付不起的,有聽到有賺到!! 說故事老師一開始就說,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天才、最後才告訴我們相信自己是天才,比真的天才更重要(圖)…,而憲哥更是一開始就用一張投影片(圖),把作家、暢銷書作者、名主播、兩岸知名企業講師、運動瘋狂愛好者…等形象,鮮明的投進學員的眼中,將近2小時的演講中又不斷的增強這個印象,我想,聽過演講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學員們都會記得:強國要先強體育、體育很重要、憲哥要拍電影了,一定要去看…
講師們用溝通的通俗法則,讓我們聽得懂、記得住,所以我們都在幫講師"傳出去",真正是得高分、發揮影響力的好投資!
形塑形象這點讓我反思許久:我也常出去擔任研習的講師,早期,我的簡報第一頁是 標題,副標題是小幾號字的 復興國中吳月鈴@演講單位、時間…,退休後,就只剩下講題+吳月鈴@@演講單位、時間…,我總以為學員要看、聽的是”內容”而不是頭銜...但現在想想,當學員只知道講師名字時,會不會以為主辦單位隨便邀個路人甲來擔任講師?沒頭銜、沒豐功偉績是不是會影響學員對這場研習的”價值感”,覺得自己參加了一場路人甲、歐巴桑講師的研習?也許….應該來把各種頭銜、紀錄整理一下…(其實,不會...,知道與做到的距離.....很長!)
教師能不能?
我總在想,一個企業界的講師能在200位老師前教學,而且獲得滿堂彩,又能讓老師覺得很有收穫。那麼一個老師有可能去教育圈以外的場域宣揚、說明你的教育理念、方法嗎?會是什麼樣的結果?退而求其次,老師能對家長說明新課綱或你的教學理念嗎?再退一步,老師能在同業公會:同行、同校、同領域的教師面前傳達你的課程設計,教學理念? 再退一萬步....教師面對學生時,能讓學生有興趣而且有效的學習嗎?
如果答案是不能,那要怎麼變成”能”?這是這三位業界講師帶給我的終極反思!!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為課程發聲-從復興國中為海洋發生成果展談起(三)
為課程發聲-從復興國中為海洋發生成果展談起(二)
學生方面:
怎樣讓學生在長達一學期的課程中,能保持學習熱忱,願意投入,願意按老師規定交出這麼多作業,甚至做出超出老師要求的成果?
以下提供幾個關鍵作法:
要讓學生對一個和升學無關,又不是動手實作型的課程,維持高度學習意願,確實是一般教師,尤其是”考科”教師的挑戰。學生在沒有情境、不知要學什麼、不知學這些東西和生活有何關聯…的情況下,就算老師安排的課程再多元、再有邏輯,學生也是很難投入的!!
基於以上認知(經驗),在和課程發展的主要設計者-林宛青老師共備時,我們非常強調orientation(定位)---這是林如章老師在2年前的研習中推薦給我們的日本教學概念,老師把它翻譯為師生共備,這兩年的研習我也一直推廣這理念與作法。師生共備強調:課程的第一節要以有趣、和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題材來導入情境,然後引導學生發想,提出針對這個主題感到有興趣、有疑惑、想學、想做、想深入探討的事,再由老師將這些內容分類,師生一起取捨,決定要做的內容。也就是師、生一起決定課程內容,所以稱為師生共備。經由師生共備,學生在課程開始時已經知道這個課要學什麼,為什麼要學這些,而且主要內容是他們提出來的,也就事學生是在有情境、脈絡下開始學習。
以下三張圖是這個課程師生共備的歷程。
這個逆向課程設計的理念,在彈性課程中特別重要,當學生在課程的第一節就知道,最後要做出什麼成果,他們的學習天線會自動打開,隨時搜尋完成這個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甚至態度。也就是學生一直在學習情境中。
三、給每個學生舞台---以成果展取代比賽
在領域(尤其考科)教學中,評量等於評分,等於比高下,所以評量要有”規準”才公平。但是宛青老師在設計這個課程時,很希望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多元智能的機會,注重的是欣賞、多方思考,看見別人的想法…,所以捨棄了比賽,採取了成果展,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帶著自己的作品在影片中現身、發聲。
這樣的作法有意外的成效,如有很多學生在課程回饋問卷(學習單)中說:
學會團隊合作,參與討論的能力,還跟同學增進感情,而且更多活動時間,欣賞彼此的畫作,互相學習…大家都滿意自己的成果也能欣賞別人的作品!
(宛青老師說,有些平常不交作業的學生因為這個課程而表現得很積極,完成影片剪輯工作)



四、作業在學校完成
彈性課程的作業(成果)要求 實踐力行、活動式、實作的作業,比如做簡報、海報、訪問、甚至是影片等。如果採取課後、回家做好再交上來的方式,一來很難收到作業,二來很不公平(學生家中資源差距太大)。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中完成,課後只是精緻化、加分用的! 比如這次的拍影片攝,可以在課堂內討論、設計腳本,去校園找個場景全班一起拍,完成拍攝後,剪輯等工作再交給指定的學生負責(最好也能在學校,利用學校的電腦完成),這樣做,每一個人都能參與,也較易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老師才不必為收不到作業、無法評分而煩惱。
為課程發聲-從復興國中為海洋發生成果展談起(一)
1在圖書館、為期一週的展覽
2有學生手繪海報(個人作品),有人駐足觀賞、討論。
3有影音作品(全班每一個學生拿自己的作品,說出一句話,集合所有學生的影音而成),很多人擠在這區。邊看邊評論。
4有海洋書籍閱覽區,有學生來翻閱
5有簽名區,簽名可以拿禮物,滿多人簽名。
6有一個投影放映區,要脫鞋才能進,學生坐在地上,聽老師講解、寫學習單。
7學校網頁上有影片連結區
8有淨灘活動,在沙灘上排出FSJH字樣,有空拍影片。
9有不同的老師帶不同的班級進來參觀
10參觀展覽完要寫學習單,有勾選也有問答,問答題的回答,有的學生字體端正,字數多,也有字跡潦草,簡單寫2句話。
11有很多張學生學習單的書寫成果
12背景音樂是男聲、自彈自唱
你的感受是什麼?(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2每一張畫都很有創意
3畫上的文案很有意思
4看展覽的學生有點吵、很自在、很興奮…沒人無所事事
5 老師似乎沒做太多事,很輕鬆阿
6學習單的後兩題,不論字跡和字數,內容都很真實、很具體、不誇張…
7背景音樂很好聽
8有文字、有影片、有淨灘活動…這課程也太豐富、多元了…
9展場看起來很舒服,有這樣的圖書館真好
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教育的現實與理想---從觀議課談起
108課綱執行快1年了,我們看到很多理想在現實中的變形,如:彈性學習課程變綁課、會考變成舊綱考題大出清,而今天要講的是和每一個老師、校長都有關的公開課。
觀誰?議什麼?
課綱落實的關鍵在教師專業能力,所以總綱中特別在柒、實施要點中,列了五、教師專業發展,規範了校長及教師的公開課。總綱說:為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校長及每位教師每學年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行專業回饋。
可能是因為有明文規定,對象又是所有老師、校長,所以,從總綱公布後,共備、觀課、議課就如火如荼(其實各縣市注重及實施方式差異很大)展開,風吹一段時間後,漸漸…有很多專家不斷提醒現場老師觀議課原則,最主流的是:「觀課是觀學生不是觀老師」、「議課只陳述看到的事實,不評價」…
這聽起來像是在說:
我們來幫授課老師看一堂課,告訴授課老師學生是怎麼表現的,但不要對授課老師的教學有批評或建議…這樣做將可以「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
錄影機是最佳觀課者?
我無法理解這樣的觀課邏輯,如果觀課者記錄、呈現「學生怎麼學」,授課老師就能覺察是「自己的教」出了什麼問題,應該如何改進,那我們在每一組(甚至每一個學生)桌上放一台360度攝錄影機,可以收集的資訊可能更多,又能完全符合觀課原則---關注觀察學生學習表現,不對教師教學做評價;當一個旁觀者,不涉入學生學習;不影響授課教師的教學….而且可以做到每一堂課、每一個學生都在”被觀課”。
務實之道
不過,專家們也不會無故提出這樣的觀、議課原則,我想,這應該是與現實妥協的結果吧?各縣市開始試行公開課時(或以前的教學觀摩),有太多老師在沒有建立互信、未互相了解 (沒有經過共備)、沒有學過如何觀、議課…的情況下就參與觀議課(至於為何無法落實共備、無法全面、有效的實施觀、議課的增能,這又是另一回事了)…然後就出現了:老師觀課時沒看到重點(授課老師自己也沒指出教學重點)、議課時講太多自以為是的批評或建議…授課者受到打擊、傷害….等慘案,導致老師更加排斥公開課,於是,專家們為了讓公開課可行,不斷宣導:看學生不是看老師,講事實、不做評價…的原則,希望大家收起槍彈,或轉變槍彈對準的目標,降低反彈力道。
在這個原則下,觀課者要做的事:觀課時,在拿到的觀課紀錄表上,勾幾個項目,寫幾句感謝的話,在議課時說一下:我看到學生….。授課者要做的事:在有觀課者的情況下,上一堂課、之後在議課時回應觀課者(或議課者)的紀錄或提問,說一下今天學生表現為何比平常好(或不好)…
這樣做,真的有助於公開課的推行嗎?
達成目標了嗎?
上述的做法(應該很接近教學現場吧),真的可以讓學校交出很不錯的公開課達成比例的成績單,但,勞師動眾(生)的結果除了達成指標,是否能達成---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的目標?
當我們向現實妥協,也許能得出一條可行之道,但若為了上路而忽略理想、目標,最後會不會離目標越遠呢?當老師必須”紙上談兵”、”行禮如儀”時,精進的熱忱會不會被消磨掉?
現實與理想
公開課的折衷作法(觀學生為主、事實陳述不評價)讓公開課變得可行、易行,這在推廣之初是需要的,但如果”長此以往,養成習慣”,以為公開課就是這樣的官樣文章,那就完全失去公開課的意義! 理想與現實間的距離如此遙遠啊!!
到底有沒有辦法在現實中逐漸靠近甚至達成理想?這是我和宜蘭團隊最近在想和努力的事:
這幾年,宜蘭縣的自然領域夥伴因輔導團的精進計畫研習和參與彰師大段曉林老師的探究計畫,而有很多的共備討論,團隊間建立了互信、互相了解的基礎,所以我們的觀議課,一直是”看學生也看老師”,”有事實也有建議”,老師們經槍林彈雨的洗禮,反而個個練就一身銅牆鐵壁的本領。他們的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的確是有提升的。
所以我們的案例說明:公開課的理想是可以達成的,只要在以下事項多用點心:
1鼓勵更多老師進行共備(校內或跨校),擴大同儕共學基礎。
2改善觀課、議課方式,讓更多老師不必經過太多”訓練”,就可以進行有意義的觀議課。構思中的努力方向包括:
(1)如何讓授課者在說課時,能明確指出觀課重點,而不是:請幫我看這節課學生是否有在進行思考?或有進行探究?
(2)如何讓所有人的觀課紀錄能一起呈現?(知道別人的觀點,能多方思考是很重要的)
(3)如何進行觀課結果(紀錄)的討論?
(4)如何進行專業回饋?
當我們和老師們討論的是:如何達成”每一個老師都做一次公開課”的指標,那我們會找到妥協的作法,最後失去目標。如果我們和老師們討論的是公開課的理想,認清目標,那麼我們會找到有點難、有點遠但逐漸靠近目標的路徑。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教師專業成長的反思與呈現” 線上研習紀錄
而這些是透過研習前先觀看、閱讀一段日本文部省計畫下的教學影片(酸、鹼中和,15分鐘)和本計畫學員的二階參賽影片(心的感動、106年二階成果,15分鐘,謝惠娟)後,從中分析、歸納出一些使影片更易讀的作法、原則。
奇妙的是,我聽不懂日語、看不懂日語,但我會很想試試看日本老師的那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