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規劃一個教學設計----開花結果,符應的學習內容是
Db -Ⅳ-7 花的構造中,雄蕊的花藥可產生花粉粒,花粉粒內有精細胞;雌蕊的子房內有胚珠,胚珠內有卵細胞。
7-1 觀察不同植物的雌雄蕊差異,探討花的構造和授粉的關聯,如自花授粉和異花授粉,蟲媒花和鳥媒花的差異【探討活動】
7-2 不同植物的花粉具有不同的形態,花粉可萌發長出花粉管。顯微鏡可觀察到花粉與花粉管的外形。
7-3 被子植物藉由空氣、昆蟲或鳥類等方式授粉,授粉後胚珠可形成種子,子房可形成果實。
預計2-3節課,教學流程的起與合如下---
第一節起---”圖片中哪些是植物的果實?果實有何特徵?”,
第二或三節的合---” 香莢蘭在自然情況是由昆蟲進行異花授粉,但人工種植時是人工、自花授粉,豌豆在自然情況是自花授粉,但孟德爾做遺傳研究時是進行人工、異花授粉,說說看,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為了這個課程我自備了一些教學資源
1胚珠的寶座-胎座”-閱讀單(學習單)
2羅漢松花粉飛散影片
3 香莢蘭的故事影片
4.問題分類---網頁遊戲
5.孟德爾的豌豆實驗---KWL閱讀單+學習單
6.很多花的解剖構造示意圖
這個課程是應彰師段曉林老師主持的探究計畫指定而做的,彰師探究計畫已經執行很多年了,培養了很多種籽老師和教練,它是一個能不斷成長蛻變的有機體,計畫團隊一直在思考怎樣能更有效幫助老師,在探究、科學素養方面的教學更精進,這次段老師提出讓教練們拍個教學影片,供計畫的成員們參考,所以這個教學設計除了要有教案,還要拍成影片,而且段老師指定我的課程要融入”認識論”,於是,我最近其實滿認真在自學,自覺有以下進步:
1教案格式---我曾經把一般教案格式(太繁瑣),改成起承轉合可視化模式(宜蘭論壇計畫模式),這次我和AI共備,在教學流程上,在每一階段開始加入教學策略說明(感謝段老師提醒),感覺更容易看懂但又不會太簡略,真的不錯(自我感覺良好發作中)!!
2從認識論視角設計學習活動---認識論視角,是我初次嘗試,但也不是完全陌生,這次我選擇----理解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兩個重點,覺得視角不同後,教學活動也跟著改變了!
3 教學影片(已試錄一節)---AI在這方面應該有些可用之處,我想…會有所不同。
※發文心態
我在FB、IG分享都以圖片、生活照片為主,偶爾分享教學設計或研習,分享生活、圖片和分享教學設計的心態差距很大的:
分享圖片、照片---我又畫了(最近都是叫ai畫)幾張圖、去某些地方、吃了一些好吃的….,我喜歡,分享出來,做個紀錄。朋友給讚,我會挺高興的,是一種---原來別人也喜歡這個,我不孤單的那種高興。
分享教學設計時,通常是這個設計我很滿意(敝帚自珍),很想和大家分享。朋友給讚,不會讓我特別高興(我會分享就是自己覺得讚阿),但如果有人能看出某一個設計的用意,特別處,如---閱讀文本和提問的關係,就會讓我很高興,如果有人能提出不同的看法,那又更高興了!
教學資源中----3 香莢蘭的故事影片、4.問題分類---網頁遊戲 已分享過了,這次來分享1胚珠的寶座-胎座”-閱讀單(學習單)、5.孟德爾的豌豆實驗---KWL閱讀單+學習單,至於教案和影片.等我覺得滿意的時候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