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科「普」(pro)---普羅大眾( proletariat),還是專業社群(professional)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科普已經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我自己也把補校的生物課程規類為科普),但是很少人去探討「科普」這一名詞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意思?  
 proletariat與professional都有pro
這次參加國科會高瞻計畫的科學寫作班(這裡),聽江才健老師説:科普是「匪詞」,是對岸先用然後我們被同化、沿用的,似乎解答了科普一詞的由來!但是三週寫作班結束後,我對「科普」的「普」字產生了更大的迷惑:到底它代表普羅大眾( proletariat)的,還是專業社群(professional)的pro?


《科月》創刊時的理想是什麼?失敗了嗎?
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發行至今已40週年,周成功教授在 40週年慶時說「從最近美國牛肉、HINI疫苗的亂象來看,台灣的科學素養還停留在相當原始的狀況,與四十年前差異不大,《科月》創刊時的理想,可以說是 失敗了」,這番話後,引起國內少見的「科普」、「科教」的爭論(這裡)。
其實我對「科普」、「科教」的爭論沒興趣,也不想爭辯科學教育是否失敗了?我比較在意的是「《科月》創刊時的理想---也就是科普的理想」到底是什麼?科學寫作所要培養的又是哪種科普寫作人才?


科學很不普通
從字面來看「科普」,是指針對科學所進行的「大眾化」及「普及化」的過程。也就是對象應該是普羅大眾,目標應該是讓一般大眾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能用科學邏輯推理的方式思考脫離「理盲」!但科學知識畢竟是經過千錘百鍊得來的成果,要說得深入淺出,兼有趣味,讓一般人接受絕非易事。


要寫之前要先看,看很多書,而且要看英文書
記得在科學寫作班第一天的討論時間,有學員提出:如何將一些專有名詞 解釋給一般民眾?王道還老師説:「不要去想這個問題,因為那些人一定聽不懂的!」。王老師還説:「要寫之前要先看,看很多書,而且要看英文書,因為最新、 最好的科普作品都是用英文寫的!」。我分在生物組,指導老師是周成功教授,他帶我們看scientific  america上的文章,對照科學人上的中文譯本,找出譯文的不妥處,延伸閱讀一些專有名詞,最後進行改寫。經過這次研習,我知道:教授們眼中的科普其實 很專業(professional):以第一篇「流感防疫努力終有回報」來説,寫的是---病毒的構造、疫苗注射後血清樣本的研究、及疫苗和免疫力的關係 等。這最少要大學程度的人才看得懂(非主修生物類科的大學畢業生也不一定看得懂)。

司機先生、洗頭小妹需要什麼樣的科學
那麼我心目中的科普是什麼樣子的?我想要寫一些司機先生、洗頭小妹都聽得懂的東西,比如:注射疫苗到底打了哪些東西進去?在身體裡會產生什麼影響?什麼人要打、什麼人不要打?這些東西太簡單了不適合教授們來說,正好由我來做!

要做的努力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
這個科學寫作班研習內容很豐富,很有收穫(而且我真的進台大了)!但對於「如何和司機、洗頭小妹説科普」,並沒有太多著墨。講看來要實現我的普羅大眾式「科普」,要做的努力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