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從分組合作學習看「強制」的功與過

前天(10/19)參加分組合作學習成功案例分享,邀請函說:每位分享者只有20分鐘分享,10分鐘交流,分享內容應包含:1.分組合作學習計畫已實施多久?2. 如何設計教學單元?3. 使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後,學生之改變與成效4. 實例分享之照片與影片。20分鐘分享還規定這麼多,這是我以前一直不願意去分享的原因之一,不過既然答應了,只好盡量符合規定去鋪陳,做出的簡報如附檔。

我選擇分享的案例是:不讓你睡教學法,這個我教學次數最少 (只有暑輔8節X2班)的案例:因為雖然我只用它上了16節,但是介紹這個教法的紀錄(這篇)短短不到3個月有9786次點閱,有許多老師參考這個方法在自己班上實施、而且從他們分享的作品來看,他們的成效比我更好!所以這是臉書上所有老師的成功案例分享(阿簡老師、水月老師、莞如老師、淵文老師、玲莉老師、…)。

其實整個17頁投影片中,做法的部分只要參考部落格的說明就可以了(這篇),我真正想分享的是心得的部分:

一、成長是需要時間的:

投影片14

合作學習對很多老師是新的教學模式,但「合作學習計畫」有執行進度和成效的壓力,所以會要求老師在一兩次的研習之後就要投入合作學習,又為了要消除老師的害怕和疑慮,就用「選擇一、兩個你拿手的單元來試就好」的說法來安撫老師,然後實際情況就變成---有些學校只有在「亮點教師到校服務」時才做一節的合作學習(好一點的可能做個幾節)。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事,因為只做幾節課根本無法掌握一個新的教(學)模式的精髓,頭幾節課,老師的指導總是手忙腳亂,學生也還不習慣和別人合作,無法試出合作學習的真味!若因此而得到「合作學習根本不可行…」的結論,那就太可惜了!我建議老師最好以「一次段考」的期程來進行合作學習,讓師生有較完整的時間來揣摩、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畢竟成長是需要時間的!而且「一次段考」的期程之後正好有「段考」來做檢驗,那時再來分析利弊得失,決定存廢。

之所以會特別提出這點,是因為看到很多老師在主動或被迫的情形下試了很多教學法,有的人在一兩次嘗試之後很快的否定了它、有的人在碰到困難時開始怪學生素質不好、學習動機薄弱...、也有老師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而充滿挫折感…我想提醒老師:因為我們老師也是初學者,做不好、有挫折是正常的,只要隨時檢視、修正,假以時日(最少一次段考吧),會像「講述法」一樣,變成你拿手的項目。

二、要有挑替的眼光

投影片15

這點我在很多研習的場合講過,以下就是節錄自我在凱旋國中和南安國中備課研習的研習紀錄(這裡):

最近教育自主研習風起雲湧,教學門派如雨後春筍,又是「學習共同體」,又是「翻轉教室」、又是「學思達」…,很多老師看在眼裡其實心裡很焦躁、很沮喪,因為覺得自己完全無法跟上這些神人的腳步。

我在兩個學校都說:不要因為看到別人的變而心急,甚至沮喪、懷疑自己。就像統計說的----經常看臉書的人不快樂,因為臉書上都是曬恩愛、炫幸福的,看了會以為自己過得不如人!老師也一樣,看別人如火如荼的在創新改變,會以為自己太弱了!但是,教學、班經都是要一步一步做,日積月累的,不是立竿見影,一下子就看出成果的!而且教育要因人而異,這個人包括「老師」和「學生」,老師的特質不同,適合的教學法當然也不同,學生的背景不同要用的教材教法當然也是不同的!別人做得很好的教材、教法在你的教室中無法得到相同的效果,那不表示你不好,只是表示這個辦法不適合你和你的學生,你需要創造出最適合你的教室的教法!

我覺得太強調「見賢思齊」,反而讓老師習得無助感!我建議:當我們看到很棒的教法,最好的做法是「見不賢而內自省」---找出那個教法中不適合我的教室的部分,想辦法改變它,變成適合你的學生的教法,這樣你就能「有所本」而又「有所創新」,創造出屬於你的教學法!!

在這教育改革「百花齊放」的今天,我們其實一點都不缺「成功案例」,老師需要的不是「見賢思齊」的行動力,而是「見不賢」的挑剔眼光!

當家長針對進度成績提出質疑…

這次分享,同一場地有自然和社會兩個領域的老師,但討論的問題並沒有領域的差別,其中有些比較技術性的問題我在當場作回答,但有一個觀念性的問題我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問:因為做合作學習(活化教學),可是家長只看成績,一直去行政那邊反映老師的進度趕不上,沒考試成績下降....老師要怎麼辦?

我覺得這裡面牽涉到幾個層面:1.如何檢核教學成效2.如何面對家長的質疑

一、如何檢核教學成效?

教學成效不外乎認知(知識)、情意(態度)、技能(能力)的達成情形,傳統教學以知識為主,而活化教學則希望兼顧態度與技能,比如:合作學習的教學,希望能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共好的態度,也能培養表達、論證等能力。但是當評量還沒改變時,知識(而且是紙筆測驗)的評量仍是家長甚至學校其他同事最重視的指標,無論你做什麼教學改變,老師必須以「維持成績的正常水準」來自我檢核,只有成績維持正常狀態了,老師才有立場去說服自己、說服家長---這個教法對學生是有利的,它除了學到知識,還多學了…。「活化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如果活化教學的結果是讓學生成績掉一大截,學生未蒙其利反倒先受其害,那我們何必放棄多年經多年辛苦鍛鍊的傳統教學法呢(我們花那麼多時間,練那麼久,才這麼會講述,為什麼現在要翻?)?

內城1001

當然,評量的方法及內容是否符合教學目標?這是更根本的問題(所以有多元評量、標準評量),是另一個需要深入討論的主題。

二、如何面對家長的質疑?

多數老師很不習慣或不擅長或不喜歡和家長打交道,面對家長的質疑往往第一個反應是「不受尊重」、「家長干擾專業」,而很積極在做教學改變的老師更有「家長觀念不改變....」、「受到家長制肘…」的感嘆。

我想和老師溝通的是:老師不要有「我在做教學改變、教學翻轉了,家長為何不配合....」的想法,因為不是你做翻轉,家長就有義務買單!「教學成效」才能說服家長買單!

面對家長的質疑,如果你的「教學成效」良好(成績維持不太離譜),但家長對教法有意見,老師不必覺得不受尊重,家長只是不瞭解這個教法的深層意義,老師要用專業去說明、說服家長,為自己的教育理念辯護!我也有被家長投訴的經驗,我會直接跟導師說----我自己去和家長解釋,因為課是我在上,我最知道為何要這樣做,由我自己去講效果最好。我的經驗是:當你直接、誠意面對家長時,多數家長是能接受老師的說詞的,而且把自己的教學過程、理念說清楚也是老師的專業之一,不是嗎?至於不講理的家長---這是每個行業都會碰到的吧,賣東西怕會碰到"奧客",空姐也會碰到恐龍乘客....其實不必放大恐龍家長的影響!!

強制」是壓力也是助力

「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是近年少見的強勢計畫,因為它是動用教育部的力量規定各校至少要有一領域參加的,而且要受訓(工作坊)、要交一堆的成果報告。對於這樣的計畫各校都有微詞(敢怒不敢言),我自己也被一些規定搞到很不耐煩,但是,不得不承認「強迫規定」還是有它的意義與成效。

我看到很多學校因為要符合規定,不得不去做合作學習,但也因為這樣才跨出教學改變的第一步:而由於這個計畫有搭配有「亮點教師到校諮詢服務」、「跨校觀課、議課」等措施,參與的老師有機會觀摩和請教別人,無形中也帶動教師間的交流,加速老師的成長。

反觀,如果不是強制而是由老師自己熱血參加,老師是要承擔更多壓力的,如:有很多自主參與研習、自己在校內進行翻轉、活化教學的老師表示:他們感到很孤單,因為自己在做教學改變時找不到同伴可商量、面對家長質疑時,行政不會替j我出面、要出去觀課還要自己調課…。但「合作學習計畫」是學校業務,老師參與這個計畫是幫助學校、配合學校,所以「行政業務」可以由學校出面統籌,如政策、理念的說明、觀課時調代課安排、教師成長研習...等,老師只要做好教學的改變即可,這樣老師是相對輕鬆的!所以從這個面向來看,「強制」是助力!

近來台灣教學現場有非常多的老師自主研習,互相分享,這些老師以犧牲奉獻的精神和行動,促進教育的改革,其用心及成效實在令人佩服!但是我總覺得教育的改革不能只靠某些人的犧牲奉獻,所謂「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犧牲奉獻也是只宜律己不宜律人」,如果有一個好的制度,讓所有人都達到基本標準,才能達持全面性的改革,所以有時「強制」是必要之惡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