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看見孩子的好,也讓孩子看見別人的好!

學生要學的不只是「知識」,老師要看的不只是「考試成績」!
由於累積了幾年的科學探究或資優方案教學經驗,常有老師好奇我怎麼樣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探究等....其實我自己最得意(應該說最喜歡吧)的卻是指導學生發表與討論!經過科學探究課程的學生,如果去參加科展,也許實驗的設計,報告的撰寫等,多少還是需要老師出馬加以指導,甚至出主意修改等,但口頭報告---展出當天和教授的對談,卻肯定不必我插手,甚至即使我想出主意,他們也自有主張,不一定接受我的看法。這是因為在實施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要實做、更要經過許多次的討論發表!最後成果發表(或科展的口頭報告)時只是把他們做的東西說出來而已!他們對自己作品的內容很了解,對報告、討論的方式有經驗,所以有信心決定自己的報告方式及內容!這幾年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讓學生分組一起做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科學探究)最後作成果發表,學生能學到的東西遠多於"知識",老師能看到的也遠多於"考試成績"!
成績壓力從何而來?
我常聽很多老師說「學校(或家長)要看的當然是成績」、「把成績搞好再說吧!」,好像成績壓力的來源是學校、家長;但其實真正離不開成績的也許是老師吧!老師若是用「學生的成績」來為自己的教學打分數,當然會很怕成為後段班老師,成績就會變成限制老師教學的枷鎖!如果我們把注意的焦點從成績移開(也許只是偶爾、一下下),我們將會看到教育的不同天空!
從分組開始就是學習
每次讓學生做分組報告,一開始學生總會要求「老師,讓我們自己選組」,也總會有學生是「找不到組」的;組成「狐群狗黨」是生物的本性吧!要解決這個問題,在科學探究課程中我會請導師協助(也是尊重導師)找出6組的組長及副組長,再由組長副組長負責去把人員找齊!人數不足的組或找不到組的學生由我協調或指定。這次123班的「指定單元」報告,則由我指定組長,再由組長找自己的組員,一樣發生有2個同學找不到組的情形,不過經我協調之後也很快搞定!先指定組長(副組長)的分組方式可避免菁英集中在一組,但又保留部分自由分組的彈性是還不錯的方法!從分組開始學生就要學習---不一定能和我喜歡的人在一組、如何和不喜歡的人一起做事…等。
分組的目的是為了合作、找出每個學生的潛力
我喜歡讓學生分組做一些事,因為「學會和別人合作」或「領導一個團隊」是非常重要的事。我通常不講太多道理(應該說:我不太會說教),而是透過明確的規範來執行,如:我會先規定「報告」的最後一頁一定要呈現工作分配(把每個人的貢獻寫出來),如果有人沒工作則整組扣分;組長的工作是為每一個組員找到他會做的工作(所以即使是抄寫或跑腿買東西都可以算工作),所以要先把工作分配表列出來並交一份給老師,組長根據這個分配表分配工作並控制進度,如果有人不配合,則要告訴老師,由老師來催(威脅利誘)!每個人的工作分量不一定要相等,但都要有工作。最後你會看到原來最內向、考試成績最不好的組員,因無法負責實驗或整合資料等工作而負責「念一段報告」,這可能是這個學生有史以來第一次公開上台「報告」(雖然只是照著簡報念),第一次對小組有貢獻(只要全組的人都有工作就不會被扣分)!
問與答
公開報告是一種成果展現更是學習:學習如何聆聽、欣賞與批評!在成果發表報告時有兩個重點---報告完要有問與答及「互評」。「問與答」--報告完後須出題考聽講者,而聽講者也可出問題要講者回答,這事一場大家都身兼考生與主考官的遊戲。要講者出出考題,是因為要強迫講者作重點統整---講者須對自己報告的內容有全盤的了解,才能出題考別人。目前發現如果報告的內容是教材,學生出題的能力還真是差,看來被考慣了,只會依考題背知識,要把這些知識變成問題是很困難的。但如果是報告自己探究的內容,則出題都很精采、刁鑽,因為自己有做過有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問問題是考試也是炫耀自己的成就!而聽者提問則是要聽講的人更認真聽,並考驗聽者發掘問題的能力,從提問最能看出學生的專注力及靈活度。而講者如何靈機應變回答問題也是很好的訓練。
批評與欣賞
互評是重頭戲,我在學生開始報告前會發下「互評表」並解說評分標準,成績計算是:各組評分佔40%,老師評分佔60%(比例可調整)。當一組報告完後,各組須討論受評隊伍的優點及缺點,及得分,並上台公開報告給分及評語,當各組都輪流講評完畢後,最後才是老師的講評;讓學生做講評是很好的訓練,一來分數公開,每組都要對自己的評分負責,而且強迫大家要看到別人的優點,並思考如何提出建議批評。每次各隊講評完了,輪到老師講評時,學生會特別注意:一來要看哪一組的評分和老師最接近(學生會覺得和老師最接近的組,表示眼光很好、心態很公正);二來要看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呈現,他們可以及時修正。如我如果說:這組很好,報告的時候眼睛有看同學….下一組就會跟進;我也會說:剛剛OO組很認真聽講、OO組提的問題有針對重點….,發現學生修正的速率非常快,所以越後面報告的組會報告得越好。有時各組報告完了,前面的組會要求「加分表演」,針對某些項目或他們發現的缺點提出報告,爭取 加分演出

 看見孩子的另一面
前幾年的探究課程雖然很辛苦,但在學生作成果報告的過程中,我看到一向自以為是的「好學生」會和同學討論、妥協了;一向是「教室中的客人」的學生,有機會上台或有機會在簡報中出現;看到學生積極問問題、看到學生捍衛自己的實驗而爭得面紅耳赤、看到學生在講評時頭頭是道、條理分明;看到學生不吝給別組好的評語與掌聲….這些都是傳統講解式教學、考試看不到的成績呀!
以下是上週123班學生以「消化作用」為主題的報告,雖然只是第一次,但也有模有樣了!我相信多做幾次(如果是探究的成果會更好)一定會更好的!再來找機會做做吧!


評分表13.JPG

4 則留言:

  1. 看到這種課程和實施的成果,真的是會讓人感動和慚愧啊....

    回覆刪除
  2. 真是用心的老師
    太讚了拉

    經由http://www.plurk.com/p/8wh4v4
    來看看的

    回覆刪除
  3. 小p老師:你也做得很好啊!我這兩年少了全年級發表的契機,只在班內玩,結果差了一點!不過受道你們的影響,今年決定努力再來玩這塊了!

    回覆刪除
  4. f老師:我相信每個老師都有一套,都很用心在做!只是我有把做法記錄分享出來而已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