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乾與濕---苔蘚問題真是多!

分類與命名
前一陣子在黑胡桃部落格,看到「期待與之相遇--角苔Hornwort (Anthocerotophyta)」(這裡),發現兩個有趣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文中所說的角苔應該就是我以前說的角蘚,苔與蘚的中文名稱在台灣與對岸是正好相反的,所以還是要搭配英文或拉丁文學名來看叫不會搞混。簡單來說圖1中的地錢屬於(liverwort)---葉狀配子體呈雙分叉狀有點像肝臟,在台灣屬於蘚類但大陸說苔類;而圖2配子體直立,有類似莖、葉構造(假莖、假葉)的土馬鬃,在台灣屬於苔類(moss)但大陸說是蘚類;而圖3中葉狀配子體較深綠有點黏呼呼的感覺,孢子體長角狀的屬於hornwort在台灣可能較常被稱為角蘚,在大陸應該是角苔。

圖1--地錢 LIVERWORT 
圖2--苔(MOSS)
 
圖3--角苔(蘚)hornwort
蘚苔植物哪裡找?
第二個問題是:角苔真的那麼少嗎?什麼地方較常見呢?我會有這個疑問是因為我經常在花圃或花盆上看到,覺得類似的環境應該就有。幾天後我經過一處櫻花的培植區,走進田裡去照櫻花,竟然發現櫻花樹下有一大片的角苔和土馬鬃(還沒查到名字),觀察之眼打開後,我往類似的環境去找,發現到處都有這小東西啊!但是他們和課本上說的:「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 
未解的謎題
雖然我已經指導學生用土馬鬃與地錢做過兩、三次科展了,但其實還有一大堆疑問未解決,趁這次照了一些照片,把這些問題提出來,也許可以邀集有興趣的老師們,來個「一個題目大家作」,或共同指導學生來解決這些疑問:

1、苔蘚類只能是先驅植物
 
花圃或菜園整地之後第一批長出來的幾乎都是它們(我都是在這種地方找到他們),而且是一大片。但是其他雜草長出來後就很難找到他們了!我的問題是:苔蘚是如何敗下陣來的?因為雜草搶奪了陽光?水份?礦物質?還是雜草分泌了什麼抑制物質?還是….?
(新整地上的第一批植物---苔蘚類)


2、真的是陰暗潮濕嗎?
依我的觀察角蘚(Hornwort)和(liverwort)的確長在潮濕的地方,但並不陰暗,真正陰暗潮濕的地方並不常見;而土馬鬃(moss)則幾乎都長在很空曠的地方(如:剛整完地裸露的表面)這是陽光可以直射的方;有些甚至可以長在非常乾燥的地方,如灌溉溝渠的水泥岸上---那是又乾又陽光直射的地方!這和課本的說法很不同啊!我想如果做田野調查把苔蘚類生長環境和光照的關係找出來,也許會推翻課本說法,這滿有趣的! 
3、他們是怎麼防止水分散失的? 
由於前面所說的,有很多苔蘚類是生長在日照強烈的地方,但他們的構造很簡單,如:土馬鬃(moss)的假葉其實只有一層細胞,又扁平,表面積比是很大的,他們如何經得起水份的散失?又如:地錢的煙囪狀氣孔開口其實很大,好像也沒有關閉的功能(至少我觀察的時候看不出有開和關的差異),他們是怎麼防止水分散失的?
4、死而復活的超能力?

我最早會以土馬鬃做科展是因為在上課時帶了一些土馬鬃去給學生觀察,之後就隨手丟在實驗桌上,一週後這些土馬鬃變成又乾又扁又黑,像一堆枯草,我順手倒一些水下去,不到10分鐘,所有土馬鬃都復活了,一棵棵綠油油,真是太神奇了;其實夏天時,水溝壁上幾乎看不到一點綠,但只要下一陣雨,馬上綠意盎然---那些都是土馬鬃,所謂「苔痕上階綠」指的應該就是這個景象吧!所以那年我的學生就是在探討---他們到底能失去多少水分?乾多久之後還能復活?在這個「乾死」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沒有做得太好所以大家還可以繼續作!
(又乾又黑的土馬鬃)
(快速吸水復活)
 

5、超強的吸水功能:
土馬鬃能長在又熱又乾的水泥牆上靠的可能是特殊的「耐旱」能力,也可能是微妙的吸水能力---只要有一點點水(哪怕是水氣)都能把他截留下來,這應該是和表面的物理構造有關吧!看看這一片苔類(moss)每一個孢子囊上都吸滿水珠,應該有感受到他們神奇的吸水力吧! 他們還有哪些特殊的構造?吸水能力又有多強?這可以結合物理科來作探究吧!




以上是我想到的,去找一片苔蘚類來觀察,一定會發現更多問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