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主菜,盤盤精采!
這次「生物趴辣客5」的主菜分別是---復興國中陳怡翔老師的「大使來了---校外教學課程」、BioTOP創辦人兼創意總監MaRko(侯松男)--- BioTOP的歷史、社群運作和合作實例、親子天下雜誌總主筆許芳菊---上海教育現場。怡翔老師的「大使來了---校外教學課程」因為是我學校的課程,我曾參與並寫過文章說明設理念,所以這裡就不再多討論,但是怡翔的簡報方式很生動、有感情,真是讓我很有面子;而MaRko創設BioTOP的過程正顯示出一群動機單純的人所能發揮的強大力量,很讓人佩服也寄與許多的期待;但我最想討論的是親子天下雜誌總主筆許芳菊所分享的世界各地教改現況,尤其是因PISA成績而備受矚目的上海!
上海、台灣PISA烤情大不同!
PISA是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的簡稱,是一項針對十五歲學生在數學、科學、閱讀素養上,所做的持續、定期的國際評比。和台灣參加的另一國際評比『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簡稱TIMSS)相比,TIMSS 較注重學科的知識內容,及認知能力,和我們熟知的考試較接近。而PISA主要在評估十五歲的學生能夠將他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生活的程度,考的是能力,和我們習慣的考試不同。
台灣在2006第一次參加PISA評比,而上海則在2009第一次參加,一參加就囊括數學、科學、閱讀素養三個項目的第一名,而台灣則在2009年各項名次都退步,尤其是閱讀素養排名第23,輸給參賽的所有華語國家。
酸葡萄之外---上海為何贏?
為什麼上海能在PISA評比中拿到如此優異的成績?當然我也曾有過:「上海是大都會,台灣是全體抽樣,有城鄉落差……」、「上海學生有榮譽感,把參加PISA當做為國爭光,全力以赴;台灣學生要準備基測,所以PISA隨便寫一寫……」等酸葡萄心理,但是科學訓練讓我相信---一定有某些原因!
我看了親子天下的專輯,知道上海歷經二次教改(他們稱課改---課程改革吧!我覺得這名詞比教改實際),第一次教改在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七年之間,是從幼兒園到中小學的課改,主要以學科為中心,強調知識的建構;二次課改在一九九八年起,正好和台灣如火如荼進行的教改同一時期,此期課改順應國際潮流,走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要有綜合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如果翻開九年一貫課綱你會發現:上海二期課改的時程和目標都和台灣的九年一貫相似,但為什麼服了相同的藥方後,上海能脫胎換骨,台灣卻越補越大洞?
改革的關鍵在---課堂教學、教材走向、課程結構之外
拿上海課改中最主要的點和九年一貫相比,你會驚訝於其實都找得到對應點:(一)課堂大改造: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課堂上不再是老師口沫橫飛、從第一分鐘講到最後一分鐘的「滿堂灌」,代之而起的是提問、討論、發表;「以學生為主體」不正是九年一貫課程探究式教學的核心精神嗎?(二)課程大變革:基礎、拓展、探究型課程兼備,其實有點像我們的彈性課程吧!我們的彈性課程還能做得更徹底呢!(三)教材大翻新:從知識走向思考、感受、探究;九年一貫課程一直強調以學生生活經驗為題材,不就是教材大翻新嗎?只可惜後來「教材番新」變成「教科書」年年改版!既然所有理想、理念都不輸人,為何最後的結果是一個成為「三冠王」而另一個「節節敗退」(雖然PISA成績不必然等同教育實力)?我想最關鍵的點是---教師大轉型:從教學者變成學習共同體!
共同體還是獨立個體?
其實在九年一貫中對教師的角色與功能也是多所著墨的,我記得接受輔導員增能研習時,陳文典教授一再強調:老師不是優秀的表演者,老師是協助者、引導者;但是直到現在老師在教學上還是習慣「很認真的從頭到尾講完一節課」,甚至主動給學生加課趕進度、訂正罰寫等,在和學生互動上,老師是教學者、是權威的、是主導者;而在老師的專業學習成長方面:老師是孤單的、是單打獨鬥的!老師間的互動除了比成績、互相吐苦水、批評外,很少做教學或班級經營的交流分享、除了公式化的教學觀摩外,幾乎沒去看過其他老師的教學。教室是封閉的王國,拒絕了校長、主任、家長、同事等的參與;老師是開疆闢土的獨行俠---老師和學生、老師和老師從不曾成為學習的共同體!
上海能、台灣不能?
教師轉型或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分級這些事,為什麼上海能而台灣不能?其實上海的老師並不比我們更認同這種轉型(我想人總是習慣安逸的),但是他們有不得不離開舒適區的壓力---不成長、不轉型就等著下崗吧!而台灣的教師團體平常雖然是一盤散沙,但面對教師評鑑卻又能同仇敵愾、口徑一致,形成堅強的堡壘!
當蠟燭遇上霓虹燈
當我知道上海的老師需共同備課(而且是每人都要責任某些範圍,負責寫出教法、重點…等,之後全部老師幾乎採一樣的教法)、觀課(到別人教室看課程進行---類似教學觀摩,只是他們是每個人都要被觀課也要去觀課,而且是很多次!)、評課(聽說砲聲隆隆而不是像我們這種只講好話的座談會、討論會)、還有特級老師開設的教學工作坊,透過課堂演練、交流討論,精進教學能力時,我有種:「生物趴辣客(或BIOTOP)也在做這些事啊,而且我們是自動自發、不是被逼的」的虛榮感,我想總監阿簡和趴辣客成員也都有:「應該來報導我們啊,不要只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感慨!
但是想想趴辣客在做的事和上海每一個教師、天天在做的事是一樣的,上海的教師不會想:我們有在精進、有備課、有研發教材、教法、課程.... 請來報導我們吧!因為這是大家都在做、理所當然的事、一點都不希奇、沒有報導的價值!當趴辣客被報導時就表示---只有我們在做、我們是異類,我們是一片黑暗中的燭光!燭光雖可畫破黑暗但畢竟微弱而且不持久啊!上海教育當局有「學校光靠幾個好老師是不夠的,要整個教師團隊好才行。」的體認,所以他們積極配線、供電,務必讓每個老師都能發光發熱,照亮每一條街道的角落!這就是上海能讓是人眼睛一亮的關鍵!
反觀趴辣客等教師社群,靠著本身的熱情,主動進行各種教材教法與課程的改革,期待透過自己感染更多老師!這是一群頻率相同的人,個人的微小振動可因共振作用而產生強大的振動,但對於頻率不同的老師呢?有什麼方法讓他們也動起呢?
15歲的競爭力=國家的希望?
但是這群PISA三冠王的上海小孩,將來是否能在世界舞台上有傑出表現,也就是15歲的競爭力會成為國家未來的希望嗎?我想起台灣的小孩在TIMSS、國際科展等項目一向有良好競爭力,但這群孩子到了大學之後則表現平平(至少沒有特別突出),真應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俗語,難道這是華人的宿命?還是華人教育(或亞洲的教育)系統中存有哪些罩門?
在我看來上海教育的罩門有兩個:
一:升學考試、升學壓力。大陸的中考(類似台灣的基測)、高考(類似台灣的大學學測、指考)競爭之慘烈,已到了足以扭曲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發展方向的地步!雖然在中小學以很活潑、創新的方法教學、評量,但最後的出口---通過激烈的考試進入明星高中、大學,抹殺了中小學的成就!當大家都將精力集中在擠同一評量標準的窄門時,學生很難去試探自己的性向、發展自己的專長,選擇自己的所愛,結果就像聯考時代的我們---依分數填志願!而擠窄門過程中的「苦讀」已讓學習「樂趣」窒息而死,進了大學窄門後學習動力自然喪失!
二:學習成就低落或弱勢族群的扶助:這樣活化、創新的課程,需要學生自學能力,也需要家庭良好的配合,我不知道上海對成就低落或弱勢族群是否有補救的措施,如果沒有,這些在教室中被放棄的孩子將來需由社會付出代價!
這兩個我認為的上海教育的危機其實也曾是台灣的危機,但12年國教把危機轉變成生機:12年國教大幅降低「會考」的影響力、注重學生性向的試探、鼓勵適性發展,而且要做到給每個小孩發展的機會,如果真能確實執行,對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會有很大的提升!
比PISA更重要的事
12年國教會成功嗎?關鍵仍在教師的轉型!如果這次我們再在教師轉型這塊敗下陣來,輸去的將不只是PISA的名次!我們不要再想用模擬、練習PISA考題等舊招式去奪回寶座,請從教學、教材、課程等方面培養孩子真正的競爭力!老師們您做好轉型的準備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