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晉級"的研習---探究工作坊研習記錄


退休後因緣際會參加很多研習擔任"講師"工作---雖然我已經盡量帶一些「互動」、「實做」,還是「講」滿多的,真的是講師!
一直到去年底,莫名其妙成為「探究計畫」教練教師,這個計畫是以工作坊的模式,分初階、進階及省思等階段來培訓同一批種子教師。也就是要是你接下同一區的三階段講師工作的話,那你就要準備三種不同內容、不同模式、不同程度的研習!我當時一定是昏頭了,竟然接下這樣的工作!於是就不得不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逼自己生出新的研習模式!!
搧風點火
初階的研習,反正就是去搧風點火,目的是誘拐一批人來做探究,所以研習以「新課綱、探究融入教學」為主(簡報大約如此),其實這也是我在許多自然科研習所用的「鍋底」---鍋底、配菜不變,但是主菜可以隨喜好、需求更換為牛、羊、豬、雞...等。
觀摩、仿作
進階版要多一點實例,讓種子教師有機會「觀摩」、仿作,所以只好整理以前做過的課程,轉變成可以和別人溝通的東西(這裡這裡    ,因為成員不完全是種子教師,也有一些初次參加者,所以備料很難啊!!只好新舊參半),我都說這是翻冰箱、「吃老本」的概念...,總覺得不夠誠意,而且老是翻炒舊菜,就算別人沒吃膩,我自己都覺得沒新鮮感了!最嚴重的是---還是講太多了!
實做.議課.反思
教學反思階段的研習,則要求要有「實作後的省思」,所以我把腦筋動到我所帶的種子教師身上,想要他們用「參加工作坊、設計課程並進行教學」的心得來做省思,於是就去坳張揮鈺老師出來搭檔當講師。
揮鈺老師是個鬼才(鬼點子特多),在為研習備課討論時,他一直強調:研習要改變,如果一直由講師講,那和傳統教學有何不同(這小子專戳我的痛處)?我就說:那你要怎麼做?他說:要實作,我說:可是不要只帶老師玩科學遊戲喔(其實我知道他不會只玩科學遊戲,但還是要刺激一下....),他說:讓老師經歷我設計及教學的過程,然後才來討論....於是我們就以他當講師的場次內容進行討論(其實是我聽他講),揮鈺在彰師大的第一場研習(也是他當講師的第一場研習)就是使用這個模式。研習後馬上有大師寫紀錄(子欣老師莞如老師的記錄),可以看出來這場研習帶給老師的"衝擊"
為反思研習設計的「化石篇」課程
揮鈺初登場的研習模式(實作)確定後,為了和揮鈺格調一致,我也需設計了能現場實作的活動(天知道,這在生物科有多難,這就是我羨慕理化科的地方),於是配合當時的教學進度,選一個「化石篇」的實作活動(我是希望3/16研習之後,老師們回學校就能試教、修改),實作的方式如圖所示:

其中「確立核心概念」---由我先摘取9貫和12年國教領綱的相關教材條目;
「學習表現具體目標」則由我提供國中學習表現編碼供參考。參加研習的老師實作的部分是: 1.化石篇的「單元教學計畫」寫作、2.選一個活動來試教(一個組員當老師.其他組員當學生)3.試教後經驗分享(反思)等三個實作項目。
新手教師的實作
這個規畫原先想在3/16那場研習和揮鈺的主場一起進行,但是到研習前一天才發現:我搞錯時間了:我以為當天是一整天的研習,我和揮鈺各有3小時,其實....是半天的研習。所以當天我沒上場,這個課程的第一次登場是在3/21師大生物系(雖然現在不叫生物系了)師資班、及接著在師大教卓、獎學金師資班(非自然科專長學生),但因2班都只有2小時時間,所以只做了試教一個活動(在組內、原座位處試教),及試教後經驗分享(反思)---分別以老師身分和學生立場去找出15分鐘過程中的「探究」事實。但教卓、獎學金師資班在下一週有第二次課程,由於教授希望我在課堂上能示範觀課、議課,所以有機會嘗試在研習中加入觀課議課的方式:我請吳曜如老師以「手機顯微鏡+斑馬魚」的課程進行授課,每組則派一位學生擔任觀課教師,試教後由觀課和授課教師進行議課,學生在外圈進行觀摩。
                                                            (每組有一學生擔任觀課者)
這兩場算是「新手」教師測試,兩班學生都表現得非常好,學生也都對這樣的研習模式評價頗高!感謝這些小朋友當白老鼠讓我實驗。
在種子教師的進階研習登場
4/13修正過的研習課程正式回歸彰師大場,不過由於揮鈺前一場的反應受到很好的回饋,所以我想再留一小時給他做另一個教案分享,造成時間不充足,而且因當初設計的是「組內試教」,每組又各自試教不同的活動,擔心共同議課時默契較不足,所以議課改為預先安排暗樁(種子教師)就「探究教學觀察表」上的某些項目進行重點觀察,議課時主要由暗樁(種子教師)來說明觀察結果,雖然老師們的表現都很專業、到位,但不同組間因題材不同、不易有深入討論,這點是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
在花蓮場成熟了!!
花蓮場由我和揮鈺各主講3小時,最符合這個課程的原始構想,但報名截止後得知「參加人數很少...」(本來宜蘭有夥伴要過去但和科展撞期....),心裡擔憂著:人數那麼少,會不會冷場?不是「被自願」來的吧?不過開始研習後,發現....小班制真是王道啊!!!每個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我也可以看到、聽到每一個學生的問題!
這次每組都當場完成教學計畫,真是厲害!

試教及觀課的部分,由於學生較少,所以改成AB兩組互教的方式,如下圖所示:

這場的試教最接近真正的課堂試教,而且同一組組員在共備後,一人當授課教師其餘人擔任觀課者,所以所有組員都非常了解自己組的教學設計,很能檢視共備時的策略(所埋的梗)是否有在教學中發揮功能;而且由於AB兩組互教,所有組員都有擔任學生和老師的機會,體驗比較真實,所以議課時真的非常實際而深入。我覺得我在觀課前所提供的議課指導語:「我觀察到:當(步驟、提問…)時,學生表現出() 行為,符合(..探究.. )能力.態度。」,確實有幫助他們在觀課時要注意的點,所以在議課時他們用這樣的指導語就能很精準的說出學習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的表現!
精實的討論
綜合討論時,參與的老師提出一些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如:
1.我們做了實驗、探究...但如何確認學生有無「學到」?
2.為了培養溝通、表達力,我們常要孩子報告,但多數孩子不會報告或不敢報告,要如何處理?
3.如果學生做實驗或探究出來的結果和課本的內容不同(如生物科酵素和溫度的實驗....),要如何處理?
4.多數小孩其實沒辦法經由實驗或探究等過程建構出知識,老師應如何協助他們?
我覺得這些討論真的很重要也很好,雖然我沒辦法給大家標準答案,但在討論過程中似乎大家都「自我澄清」許多想法!我覺得這才是研習最重要的地方!謝謝花蓮的老師們如此高品質的投入!

下午場揮鈺主講的部分也是按這個模式進行,而且更精彩(等較有時間了會來做個整理),我們都覺得這個模式已經算「成熟」了,所以下一場要來場是新的模式,趕快來準備課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