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pa分析與發現」研習紀錄---2.pa在講什麼

自己挖坑自己跳
探究計畫的第三階研習本來規畫是:實施心得分享,但是如果只做「pope覺得有點「為德不卒」,所以就想把pa加入第三階研習中!!但是我自己對pa有心理障礙,覺得這不是我的強項(生物老師應該都這樣吧?),所以我推薦去找阿簡來加持(之前我們資優方案課程也是請阿簡老師來上課),阿簡果真也很給莞如老師面子,竟然答應了(後面還被凹寫了10篇心得記錄),我本來的打算是:先去聽聽小p和阿簡兩位大師的研習,之後再來整合(抄襲?)成我自己的,但天公不會應許這種投機的心願,研習時間排來排去…..我竟然在第一第四場上場(還好前面還有一場小p老師的加場研習資料可以參考)
視覺化pa
這次的研習主軸完全以新領綱的學習表現為依據,以下是新領綱問題解決中分析與發現的內容:

不過第三場阿簡老師以視覺化的方式把分析與發現改寫成下圖
分析與發現的翻譯視覺化


我覺得這種視覺化的表示法非常容易理解,所以想在第四場時參考使用,但我還沒辦法消化存儲、資料、資訊、情報這些新名詞,而且我還是習慣「數據」,所以就借用阿簡視覺化的表達方式改成以下這張圖示
數據等於量化?
之前因為我們一想到數據,想到的都是量化的數字,所以我們會把課本的實驗做分類,如:以下是小p阿簡和我分別做的歸類方式



這些分類基本上就是在傳達:有些實驗是沒有量化數據的(如生物、地科的觀察、考察活動….你看:它們甚至不被承認為實驗而只是活動”)。我想這也是為何生物、地科老師常自認不會做pa,而學生常認為理化才是「科學」,生物、地科則是「自然」的原因很明顯的,我們試圖來探討如何把這些活動變成可以產生數據的實驗,或如何解釋觀察結果。

但經過視覺化整理之後,很神奇地我的焦點從能分析歸納、製作圖表」轉移到「運用科學原理、思考智能形成解釋、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我恍然大悟pa的「分析」其實是為了後面的「發現」做準備的,生物老師只是不常做「分析歸納、製作圖表,但我們一直在教學生運用科學原理、思考智能形成解釋、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啊而理化老師似乎因為太注重分析歸納、製作圖表(很具體、有步驟可依循、可實作…)而有點疏忽必須在腦內運作的:形成解釋、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
經此頓悟,研習的方向就大轉彎了,感恩阿簡,讚美阿簡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