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到底誰會傷害107課綱??


由於107課綱的重大變革,相應連動大學考試招生方式,去年招聯會提出6種版本的考招草案,高中端也連署提出「考完、教完再招」方案, 2/23日招聯會公布大學考試招生方式,選擇了「現況微調」,一時引起高中端極大的不滿,葉丙成教授和藍偉瑩主任都大聲疾呼:(招聯會版本)對教改造成3大災難性傷害,甚至發起連署反對考招新案,而招聯會除了解說此方案用意,也反指高中提案版的先考後招會破壞適性學習,一時讓我搞不清「到底誰傷害了107課綱??
以下我先整理一下現有版本與兩個版本的內容:
接著來看看傷害說的正反方意見(以下參考意見來自
一、清大王道為教授、二、台大葉丙成教授、三、麗山高中藍偉瑩主任三位老師的發文,黑字表示原文節錄,加黃底表示我將對那句話加註解,(括號加紅色)表示我的註解、意見)

一、清大教授王道為  反對先考後招(https://udn.com/news/story/6887/2268692)
 投書(20170206聯合報民意論壇有兩百多位在高中第一線的校長與主任連署投書)中強調應讓高中有完整獨立的教育內容,因此建議學期結束後先考分科考試,再將此結果與學測資料並學習歷程一起用於甄選,若有缺額再分發。其好處是讓高中的課程完整,申請過程單純,符合許多學校老師或家長的期待。但問題是,這樣看似切割簡化的過程,恐怕反而使新課綱適性學習的理想完全失敗。主要的原因如下:
一、由於每個學生都必須有分科成績才能參加甄選,這必使得「所有學生」在高三下都在準備大考。此時不管高中端準備的選修課程多精彩也都無法發揮效果,反而使一些本來不需要準備考試的學生都被拉進來(確實可能如此)。這種以考試要脅學生坐在教室的方式(言重了,老師是以讓學習較完整的考量出發的)是無法產生適性與自主學習的空間。
二、若有分科考試才甄選,學習歷程即使有固定的比重,多數的大學教授還是會由學測與分科的分數來決定入學(若規定占分比例呢?是否可解決問題?但以國中升高中的現象來看,P有可能被做到完全滿分,失去篩選功能,最後仍以X+Y決勝負)。畢竟有明確的大考分數擺在眼前,學生過往的努力(學習歷程)紀錄幾乎無法發生效果而這種情形會因為大學端需要在暑假期間辦理招生而更容易發生(所有審查P的工作壓縮在暑假,的確可能有此後果)
三、其實從甄選制度一開始實行就發現,即使那時甄選入學的學生比例仍少(包括繁星推薦),但在大學中的表現卻比那些高中讀得完整的指考生表現得更優秀。這顯示不是「先選先贏」的結果,而是代表學習的成就並不是由「教師教了多少」來決定,反而是決定於「學生學習的動機」。後者正是適性教育與自主學習所最需要保護的。
四、目前大學生程度的低落並不是因為沒有完整學習,沒有好的配套課程幫助這些學生調整心態與讀書方法。筆者認為高中的「完整學習」應該包含對自我的認識、未來的規畫與時間管理等。這些在學期中預備甄選時就是最好的教學機會。如果暑假才申請,那時誰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方向(“了解自己的方向的能力應該在選志願前(甚至考前)就被培養好,如果沒有老師在旁邊就不會選擇,表示學生自己沒有選擇能力而是交給老師代為決定)?最後還是回到校系排名來填志願。
因此,筆者雖然贊成葉丙成教授所說,大學端過去過度依賴大考的分數來標定學生的好壞,而這次使用學習歷程的方式就是幫助大學端能對此有所改進。但是「先考後招」的方式反而會對此制度的設計精神產生嚴重的破壞,壓縮學生自我探索的時間(如果先考後招能讓學生及早思考要走的路,針對選修科目好好學習,其實是好事,不算破壞適性發展,只是似乎也沒有辦法藉由先考後招而達到P被大學端或高中端重視的目的)…
  
二、葉丙成:大學考招分兩階段 對教改造成3大災難性傷害https://udn.com/news/story/6887/2236627
…..令人憂心的是,目前招聯會主導的大學兩階段考招草案,當中仍充滿著對高中端的傲慢與不尊重。一旦上路,將對107 國教改革造成三大災難性的傷害:
傷害一:107 國教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選修課,而大部分的選修課都開在高三下(為什麼必須集中在高三下??)。大學卻在高三下學期中硬要高中生申請大學,學生忙著參加各大學的推甄、複試、口試,誰能好好的修選修課?只修半學期的高三下選修課,又如何能在學習歷程中好好呈現(確實,學生並不是在5月成績出來後才來準備資料而是須提早準備的,高三下的選修課的確不易呈現)?到頭來 107 改革最重要的高三下選修課全被毀了(不知高三下的選修課有多少?占多少比例?),申請大學又變成只有學測成績高的高中名校學生得利,到頭來理想何在(非名校高中生有無機會出線,和P1占比多寡關係更大吧?)
 傷害二:在高三下學期中硬要高中生去申請大學,為了要讓學生有時間決定是否準備二階段的考試,申請大學的審查結果必須很快出爐。審查時間壓縮得很短。這麼短的時間要進行複試、口試,大學端根本無法深入去看學生的學習歷程檔(這部分若改在七月審查,恐怕壓縮更嚴重)。到頭來審查又變成以學測成績與平時成績為主,造成學生高中三年依舊陷入分分計較的噩夢,無法充分參與社團、探索興趣方向。
傷害三:107 的學測以國英數三科為主(可能會另增補一科)。在高三下學期中申請大學學生在高三下根本無心好好學其他加深加廣科目(物理、化學、社會等)。這批學生的程度會比現在更差,因為他們除了國英數以外的科目都沒有好好學(應該說申請入學若採計X+Y+P比只採計X+P學生的程度會較好,但招聯會新版本是3+1,似乎試圖回應「除了國英數以外的科目都沒有好好學」的問題)
….大學端為何不好好的尊重高中教育,讓高中老師好好教?為何不好好的讓高中生三年完整的修完選修課?為何不讓學生完整的學習念大學所需要的加深加廣的基礎科目後,高三下結束時再讓他們申請大學或分發?

三、藍偉瑩:招聯會,請以台灣教育為重!()
2/23 日招聯會常委會以通訊投票通過大學考招新方案。此案嚴重傷害高中三年完整教學,…..針對投票支持該案的常委會十四所大學(清大、政大、成大、東吳、淡江、交大、中興、中央、佛光、中原、師大、中正、靜宜、逢甲),我們提出五大問(建議列出編號較易閱讀….我找不到5)
…….史無前例全台 252 位高中校長、主任在 2/5 聯名呼籲大學端尊重 「高中三年完整學習」,高中畢業後才啟動推甄申請程序,勿讓孩子高三下學習被同時推甄多校的壓力煎熬。招聯會常委會何以完全漠視高中端聲音?何以如此阻礙進步? (有點言重了)
教育部 107 課綱中,多科朝非考科規劃(如自然科必修的探究與實作)。過去幾年高中端已全力規劃不以考試領導教學而以探索探究為主的新課程。非考科的學科教學時數也調降(是考科教學時數調降吧?)。但招聯會完全不知教學時數的調降,仍把高中十學科全納入學測。大學教務主管連教學時數調整都不知情(應該不是不知情,只是不知如此設計的含意?),何以決定與 107 新課程息息相關的考招案?
大學考招對台灣教育影響何其大!教育部也一再強調要多討論以求周延。何以招聯會常委會竟是以通訊投票方式,刻意迴避投票前的周延討論(確實要多加討論獲取共識)?攸關台灣數萬學子的未來,竟然如此草率定案?
請尊重高中在時間與教學品質的完整性,勿讓考招制度成為國家教育改革失敗的最大元兇(考招制度對教育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角色---教育不可能只因為考招制度改變就變好,但不好的考招制度真的會毀了教育)請在學生高中畢業後才啟動所有升學的程序。….請有理念的大學校長、教務長、各界教育夥伴們加入我們,一起來實現這樣的理想!

我們呼籲教育部與各大學,退回嚴重傷害 107 高中教學的招聯會考招案,並再次呼籲:請回歸教育部 107 新課綱的精神,....幫孩子多元探索、適性揚才,找到興趣方向。
-------------------------------------------------------------------------
(以下是我整理各方觀點後,加上我的想法(以紅字表示))
好了,真的是各有理念、各有堅持,我想癥結點在到底考幾科? 到底什麼時候申請入學?其實各有困難點,所以應該要好好協調,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案:
到底考幾科?
1.  只考3(~4)科太少 影響國力:
觀點(1)對前段大學來說,同級分人數太多,難篩選出人才;後段大學可能為了搶人,紛紛降低門檻….
(前段大學不要再抱著以1分、2分來篩選學生的心態了,考試篩不出來,還有P可參考阿,至於後段大學降低門檻的問題並不是新型學測才有的事啊)
觀點(2)「國家整體平均學力會降低,學生學力令人擔憂,高等教育可能崩盤」
(如果考科數量和平均學力成正比或相關,那台灣國力應該很不錯, 事實證明:考試科目、成績無法轉換為國力。而且為什麼一定要考國、英、數? 國、英、數是工具科,很多科系所要的人才,不需要以國文或數學或英文能力比高下,所以不採計國(英、數)成績,但學生卻被規定一定要考國英數,這不是很荒謬嗎?)
觀點(3)X只考國英數,Y只選考12,選自然組就不念社會科,選社會組也不念自然科且若以建中為例,多數選自然組,會造成社會組老師連配課都成問題
(不管自然組或社會組都有必修的自然科和社會科,要打破「不考就不學」的現象,要靠課程設計(音樂、美術、資訊不也都不參加學測嗎?他們為什麼有辦法讓學生學習) (現行制度自然組也是不念社會科,選修課本來就不一定開得成。必修時數減少後,的確會影響師資結構,但這只是過渡期,不應該拿來左右考招)
2.  3+1科:
觀點(1)學測要準備這麼多科,多元適性發展的精神勢必打折。
   (確實有此擔憂,因為加考一科自然科的意思其實等於加考4科:生、化、物、地)

到底什麼時候申請入學?
1、5月中:(分科考試前)
觀點1.  高三下失去完整性、P無法完整、確實被檢視
(雖然招聯會一直說:5月中離學期結束只有一週,意思是影響不大,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學生可能為了備審而無心上課,而且三下的成績真的不會被看到,確實是會影響下學期的課!至於有些教授說:完整性沒那麼重要,那乾脆就像以前一樣,3-4月就開始申請入學好了,何必延後?)
2、七月初:(分科考試後)
觀點1.  七月才甄選有點太晚,甄選、分發兩種入學管道分開進行,學生可以重新審視自己,且學生多會希望早點確定學校,若能高中畢業前能確定錄取的大學較好。
(七月甄選在作業上確實很趕,也可能更沒機會確實審視P1)
--------------------------------------------------------------------
(以下是我自己意見)
我們尊重高中生的意見、需求嗎?
身為教育圈的一份子(雖然退休了但自認仍為教育人),聽到223招聯會的方案,加上藍偉瑩主任的沉痛呼籲,我很心急,第一個想到的是:這樣自然科的「探究與實作」會不會掛羊頭賣狗肉,被拿去上「考試的內容」?然後想到:為什麼高中生不發聲呢?他們為什麼不表示意見?

經過今天的爬文整理(沒在高中任教、學生、小孩都脫離考大學的階段,其實我連現行招生方式都不清楚,更不用說這兩個新方案),搞好久,總算稍微理解了雙方的「機會」與「困難」,只是也還不知道可以如何解決....,突然覺得我原先的想法:應該聽聽高中生的意見,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實在不是高中生能處理或可以處理好的!!要尊重顧客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做意見、需求調查,而是用專業知識、能力規劃出各種有利的方案,並向顧客解說後,由顧客來選擇!!我們教育界的夥伴們,現在不是互相怪罪的時候,我們一起來想想怎麼做對學生最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