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內容視覺化
昨天在爬文一整天後寫了個有關107課綱實施後,升大學方案的比較,發現很多人有興趣(因為10年內有孩子要升大學的家長都要看啊),但絕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文章太長了,也很難懂(辛苦大家了,真的是又臭又長的文),所以我又試著用心智圖來呈現(順便練習使用XMIND),做出來的圖如下(我的XMIND不是專業版所以無法合併….),大家試試看有沒有較容易懂?
經過再次整理後,我發現對「高中端反對招聯會方案」的部分說法有些不明白,所以提出來就教大家,希望能釐清疑問(我真的不是要找碴,是真的搞不懂,我有自己去找資料,但越弄越糊塗):
1、申請入學的採計項目:
(1)高中端認為”5選4”將造成學生於高三上時忙於備考,影響高三課程學習。宜蘭縣教育處長在一篇臉書發文中(連結)特別以自然科為例說明如下:
"自然領域的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生物、基礎地科只有在高一上下學期分別修習2學分(生物科的內容更只有細胞生理、生殖、遺傳、演化等單元),….難道要高三上學期的學生不斷反覆練習高一的那基礎兩學分嗎?"
我的疑問是:
A:新學測(5選4)不是比現行學測考5科輕鬆嗎?為何反而會造成”高三上需忙於備考”?自然科因必修時數降低(社會也是吧?),要考的內容就會根據新課綱而減少,為何要”不斷反覆練習高一的那基礎兩學分”?
(2)高中提案版X只考三科但搭配Y(分科考試),目標可能是不要讓學生準備太多科,而且要讓學生及早確定志向,在考前就決定將來要念的科目(如第三類組,要選修加深加廣生物科)。
我的疑問是:
A:如果申請入學時,大學端採計科目少,那學生從高一開始就只要念會被採計的那一科就好 (如醫學系採計生物,那麼學生從高一開始就專攻生物,放棄物理、化學…),這樣會比新學測加考一科自然科(含4科必修內容)好嗎?
B:若大學端採計科目多,那學生得選修加深加廣的課程(如以化學為志願的學生也得選物理、生物的加深加廣選修),這樣負擔不是更大嗎?
C:若因物理科(非志願科目)考差而影響成績,這樣大學端不是更不容易篩選到有意願、偏才的學生嗎?
D:Y的成績列入申請入學的計分,等於”逼”學生提早分組(在2年級一開始就要選定類科),這對學生是有利或有害?目前(或招聯版)的方式是容許學生在學測成績出來後,再去決定要選的科系,這樣有什麼缺失嗎?我的孩子就是性向不是非常明確的小孩,她本來選念自然組,但學測成績出來後覺得可以在社會組選到不錯的科系,所以就轉選社會組的系,也念得很好啊!所以我很贊成這樣的設計!!
2、學習歷程檔案的採計項目及方式:
(1)學習歷程檔案的採計是這次升學方案的最大公約數,也是最能呼應107課綱精神的,但因為是”新的項目”所以也受到最多質疑,從”110年大學的備審資料即將改頭換面?”(來源)中可以看出,最常受質疑的點包括:
Q1 學習歷程多元表現是否跟國中一樣人人都滿分,反而沒有鑑別度?
Q2 分數可能灌水造假?
Q3 每個分數都要採計學生壓力好大?
Q4 學習歷程是否會有城鄉差距?
雖然官方有回應,但要讓一般民眾甚至老師接受,可能還需很多的溝通。
我的建議:
A:降低P1的多元表現比重,免得造成各種競賽的造假,也可減少城鄉差距。
B:P1的修課紀錄採”正面限制”且”質性計分”,如理工類科一定要有”探究與實作”的成果,大學端根據成果內容重新採計分數(不是根據高中端的成績來計分),避免造成高中生忙於收集修課紀錄,競爭表面分數。
(2)P如何能完整且確實的被採計??”招聯會版”在5月份辦理申請入學的確無法採計高三下的選修課程,且因P1/P2所佔比例是由各校系決定,所以有可能被壓縮到很低的比重。
我的疑問是:
A:在宜蘭縣教育處長在一篇臉書發文中(連結)說到:
"七...簡單的舉個例子,若是一個學校把多元選修放在高一,那麼這個學校的新生有機會透過至少每周3節課的時間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學科或是有特殊指向的課程,探索自己的興趣;又升上高二時,他有可能透過校訂必修每周2節加上彈性學習每周三節再連續兩個學期持續一年的時間以每週五節課以上的學習時數,進行專題、小論文、科學研究、創客實作、社會學習等方式,進行數個微課程或是一個總整式課程的學習樣態,完成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當然在此歷程中學生另外還有每周2小時團體活動可以參與社團、校隊、學生自治組織的非正式課程學習機會。八、 到高三階段,學生課程將有大量的加深加廣選修需要進行課程的選擇,估計每學期至少有16學分,以升學考科例如數學甲、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等,每個科目每學期至少4學分,完整學習就是上下學期共需8學分。除了與升學相關的考試科目之外,學校也可以提供學生與生涯相關的加深加廣科目,例如資訊科技、健康護理、藝術美感、體育運動等,每科2學分,所以在高三階段,學生有可能因為大學採計加深加廣科目數降低而有空間及意願修習非考科的加深加廣學習。"
這樣看起來,其實可以在高二就完成學習歷程檔案,高三上選修的是要考試的加深加廣課程而有沒有呈現在P裡似乎並不影響P的重要性?(不知道我的解讀是否正確….)
B:高中提案版的申請入學在7月初辦理,是否會因時程匆促而使得P1無法被詳細審查?且高中提案版的申請入學採X+Y+P,X+Y都是看考試成績的,P的比重不是反而降低?這樣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落實不是不利嗎?
招考方式真的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
其實,改變大學招生方式並不只是因為107課綱在課程上的改變,更大的原因是:目前的方式讓大學端無法”選材”,而且它左右了高中端的教學模式。”適性揚才”是真正值得教育界堅持、努力的目標,高中端的課程發展與教學若能以學習者為中心,透過選修科目的開課設計,回應學生個別化與差異化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有機會經由探索找到自己的性向與才能,才能真正做到適性揚才。考招制度雖可能影響教學現場,但時代在變,人的想法與需求也在變,我們現在以”學生會搶爭(考試分數很高的)名校”為前提,而設想各種篩選的方法,但也許不久的將來,有特色課程、能提供學生多元發展的學校,才是大家要搶進的學校呢!!所以做好”適性揚才”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才經得起考驗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