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沒有做什麼?」比「做了什麼?」重要

前幾天因外出所以沒有看FB上的影片,回到台灣、睡醒打開臉書,看到有個小孩哭著認錯,還講一篇大道理的影片,原來這是擁有大量粉絲、有名的「親子教養」的臉書粉絲頁,版主是個媽媽,在粉絲頁上發表她和女兒的互動方式,而這段影片是他眾多教養影片中的一支,這段影片獲得極多的按讚,推崇,但也引來許多的質疑批評聲浪(影片好像下架了)
看完影片,讓我不寒而慄:為小孩受到這樣的「教養」感到不捨、為媽媽這樣自以為是的教養觀念感到擔憂、為影片下方贊成者狂熱的崇拜、認同感到不解、也為憤怒的批評言語感到不安。
只要有孩子就可成為教養專家?
我常在想: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不吝於把「教養孩子」的事公開出來??當然,有些人真的可以從公開「教養孩子」的方法獲得實質利益(出書、演講、廣告),但更多人這麼熱衷在網路社群貼文並非為了「利」,而只是有意或無意受制於按讚數帶來的成就感或正向回應帶來的被肯定感(我自己也是會在意按讚數或點閱數的),偏偏網路的特性是:即時性與短暫性,於是短暫的網紅誘惑,驅使著人們不斷推出更聳動、更有話題性的貼文、影音。
我也常覺得疑惑:為什麼有那麼多父母追隨「教養專家」?也許是「當父母」太不容易了,尤其要當個成功的,好的父母更不容易,而網路上不斷曬小孩,炫教養的貼文,一篇篇都是壓力也是救星,加入當紅的社群,和幾萬名粉絲有相同的話題,作法,似乎自己也就成為好的父母了!於是只要有孩子(甚至沒有),發些貼文就有機會成為教養專家!
教育界也追求網紅
這種把「教小孩」的私事公開在網路上的風氣,在教育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人分享自己的在某一單元的獨特教法、設計的活動、學習單,或學生活動影片、作業、作品也有人討論「班級經營」的事(如:前一陣子的「貢丸湯」)、抱怨「恐龍家長」、透漏班上學生的學習程度、家庭背景,從學生上學遲到、不交作業到霸凌、師生衝突各式各樣,鉅細靡遺。
有那麼多老師把「師生互動」公開(就算有限制對象,但在程度上來說也都是公開的)在網路上,對教育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很多事「越少人知道越好」
在沒有網路的年代,老師們沒有機會把學生的種種公布出來,所以沒人教我們要注重學生個資,但是老師們都有默契、潛規則---不在辦公室罵學生,不公開討論「問題學生」,我們總是把學生或家長帶到特別的角落談話、不讓學生看別人的聯絡簿(或日記之類)、不透漏學生的家庭背景、各種「輝煌」紀錄,從資料中看到班上有清寒的學生,也會用巧妙、不張揚的方式為她辦理各項補助或減免(所以學生到畢業都沒人知道他的清寒身分)! 會這麼小心翼翼,不是怕違法而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教育要從維護學生尊嚴開始!教育是很細緻、很微妙的事,很多事「越少人知道越好」。
老師要思考的不是要分享什麼?而是不要分享什麼?
試想:「貢丸湯」事件中,所有學生都知道某一個同學家很窮、沒東西吃,都自認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幫助了這個同學那麼這個同學將在同學關愛的眼光下繼續後面的學生生涯,這真的是好的嗎?當你在臉書上說自己班的程度有多差時,不就表示他們的前一任老師教學不力或學生資質太差?這些評價如果讓學生或老師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當你在臉書上公開某一家長的無理行為(即使是匿名),除了獲得安慰外,有助於解決事情嗎?
在網路傳播很廣、很快速的時代,老師要思考的不是分享什麼?而是不要分享什麼?如果分享的內容牽涉到的是「人」,尤其是學生、孩子,一定要小心謹慎啊,能考慮到學生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教育愛!!
教學分享的「不做什麼」
至於教學法或教學設計的分享,是不是就沒問題呢?我覺得教學紀錄的分享,一樣要考慮:不做什麼!!如:不打擾學生的學習、不能為了分享而要求學生配合(如拍照、錄影);不隨意公開作業、作品、影像…(要告知學生,尊重學生的意願)。我很不能接受過多的公開課,因為我覺得學生沒有義務配合老師分享的需求,而在別人的指指點點下學習。
「讀者」的考驗---看到別人的「沒做什麼」
其實「教學分享」的最大考驗者是「讀者」,面對「教學分享」,讀者通常有幾種反應:1按讚、羨慕、崇拜然後沒了 2.如獲至寶,且在自己的課堂複製然後失敗了,所以覺得:分享者果然是神 3.看出分享內容的精華及可行處,改變成適應自己課堂的教法,然後越學越精!!!
就多數老師而言,花時間去閱讀學習別人的教學分享,最大的意義在於---透過別人的分享而越學越精,但事實可能是:看了別人的分享後,發現原來只有某些神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閱讀別人的分享往往只是習得無助感與挫敗感,增加了心理壓力!!
關於「教養」或「教學」,我們往往想透過別人的分享,去發現別人做了什麼而獲致成功,但我常想:其實應該看的是別人「沒做什麼」,因為每個孩子的天資、興趣、能力都不同,需要的支持條件也不同,別的父母、老師這樣做可以成功,不表示這種作法複製到你的孩子、課堂也會成功,但是會導致失敗的原因則大同小異,去發現別人沒做什麼而避開了失敗更重要吧!!
「教學」與「教養」的「沒做什麼」
比如:很多人問我怎麼能在課堂中進行探究教學,如果真要列出我做了什麼,會有長長一大串吧,我想多數老師聽完了會覺得:太難了!!!其實,你要注意的是:我到底沒做什麼事?這就很簡單了,我不在課堂進行紙筆測驗,重複練習,就是因為沒做這件事,所以有時間、精神來做探究教學!!
又如:很多父母在為孩子的升學就業傷腦筋,想知道別的父母是怎麼做的,才能幫助孩子做正確選擇我覺得「學測滿級分」、「去國外遊學」那些案例都不具參考價值,因為他們能成功的因素太多了,你學其中一件甚至全套都不一定有一樣的成果,倒是像「阿亮校長的水電工兒子」是值得參考的,看看阿亮校長「沒做」哪些事,所以可以得到「健康、快樂、有自信、有技能」的兒子!! 阿亮校長沒有逼孩子補習、進名校、甚至沒有阻止孩子休學....所以他的孩子能從跌跌撞撞中,重新充滿自信地踏上未來的路!!
不過這篇太長了,完全違反「沒有說什麼」比「說了什麼」重要的原則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