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食物是好的探究與實作題材:食在真科學(澱粉篇)工作坊

昨天(7/4)的食在真科學(澱粉篇)工作坊(台師大自然領域教學中心主辦)是少見的會讓我緊張的研習,因為:這是號稱為高中探究與實作規劃的課程,而我---今天的分享者及這個單元的設計者是國中教師,整個課程架構來自王玉麒老師(大學教授),我自知抓不太到高中的"基準"與"規準"。
另一個原因是:這次的課程研發過程,並不是我自己常說的,先有課程目標、決定學習成果之後才來規畫學習活動,相反的,它是傳統的從學習活動發想,再進行修正課程目標、學習成果(評量),這也和最近的主流課程設計理論不同,不知道老師會不會覺得混亂。
這一年來透過研習場中對老師的觀察或自己設計課程的省思,我發現「先確定課程目標、決定學習成果(或檢覈點)之後才來規劃學習活動」的理論與做法,和一般老師先想教學活動的習慣相差甚遠,這個距離使很多老師卻步,所以我現在不再強調三者的順序,反而告訴老師:從學習活動發想也是可以的(我自己也會這樣做),老師們的神情都放鬆很多,也比較不排斥了!!
還有一個原因,這是半成品(應該是1/6成品才對)---3個單元只做了一個單元的一部分當天要分享的內容我自己也是第一次完整試教,學員是這個課程的白老鼠。未完成品拿出來當成果發表實在很心虛。不過未完成的好處是:老師們有機會把它發展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感謝宜蘭團隊的夥伴們的軍火供應(顯微鏡、鍋碗瓢盆)、交通運輸(從宜蘭到師大分部)、(上課中的)機動補給,使課程能順利進行,也謝謝吳曜如博士幫我們煮了三鍋飯、支援手機顯微鏡,還開外掛分享生物放大的探究題材,效果真好!!

最讓我感動的是來參加的老師,不管是高中或國中還是師資生,每一個都非常投入,而且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工作坊結束後每個人都表示願意回去試試(研習前我就說明此次研習目的標(如下圖),這也是我要用來檢核自己的教學成效的依據。也許老師們為了讓我的成績不至太難看,配合著表現出把課帶回去的興趣)!!看著化學老師從懷疑(好奇一個國中老師到底要玩什麼,懷疑自己有辦法駕馭生物科為主的內容嗎)到笑逐顏開、興致勃勃覺得之前的擔憂和不斷試做都值得了!!
回想起來,當初會想去嘗試、參與這個計劃實在是因為覺得:有意願要做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老師那麼多(自主參加研習的老師都是有意願者),他們這麼熱情、花大把時間、精力到處參與研習,卻還是無法入門,這樣的研習或課程規劃是否還有改進的可能?如果新課綱的目的是在教育圈內引進「素養導向」這個新性狀、新品種,那麼引進的方法可以是基因轉殖、育種改良也可以是直接找到現有符合要求的物種再進行嫁接或仟插。基因轉殖、育種改良都是很大的工程,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適合在研究機構或農試所進行,而且這種新品種到底會表現什麼性狀,我們無從想像,培育出來後也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土質或氣候,我們的農民也許也沒能力去照顧,這就是目前的困境。所以我想要嘗試的做法是:到處找優良品種”,讓老師實際體驗素養的樣貌,老師來研習就是來挑品種,帶回枝條,回自己的校園去嫁接或仟插,去澆水、施肥讓他好好的成長。我想:嫁接或仟插雖培育不出新品種(但素養導向本來也不是新品種),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我們的土地上大量成長、繁殖,我期待:看到各種不同的花草樹木,享受甜美的果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