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化學反應速率中的變因探討

最近,我在規劃、開發一個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活動,用來呈現自然科學學習表現中的pe(計劃與執行)pa(分析與發現)在課堂中的實施方式,我選用紅蘿蔔加雙氧水的反應,因為它能連結小學的製造氧氣、七年級的酵素及八上的氧氣的製備(催化劑)等概念。但是我想參考現行的理化教科書的規劃,發現各家都使用了以下的反應:
硫代硫酸鈉+稀鹽酸 氯化鈉 + + 二氧化硫 +
應變變因的測法都是沉澱物(生成物)硫遮住記號的時間,也就是固定生成物()的量,測時間,得到時間後,再以時間倒數1/s去畫圖。

這個實驗後的問題討論,有以下題目及答案:
問題:2本實驗的控制變因、操縱變因、應變變因各為何?
:本實驗的控制變因:反應物的濃度和體積、生成物的沉澱量。操縱變因:溫度。應變變因:反應時間。

我認為生成物的量是應變變因而不是控制變因,原因如下:
問題: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自變項-溫度、濃度、催化劑、接觸面、物質本性
依變項---反應速率

假設:改變溫度會影響反應速率(溫度越高則反應速率越快)
操縱變因溫度
控制變因---濃度、催化劑、接觸面、物質本性
應變變因-反應速率
反應速率測量方法
 1、固定生成物的量,測時間(t)
 2、固定時間,比較生成物的量(測生成物)
 3、每隔某一單位時間,測生成物的量(t和生成物的量)

既然 時間、生成物的量(即反應速率)都是會隨著操縱變因而改變的,是依變項,就不應該因為你選擇的測量方法、項目不同而把它變為控制變因啊!!
 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理化老師認同(但我請教過化學、科教教授後,教授是支持我的),我想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要弄清楚,不然如果會考出類似的概念,爭議就很大了。

為了這個問題,我把「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以紅蘿蔔加雙氧水為例)」的學習活動做了一些調整,讓全班分別以
 1、固定生成物的量,測時間(t)
 2、固定時間,比較生成物的量(測生成物)
 3、每隔某一單位時間,測生成物的量(t和生成物的量) 來測
            反應速率



我想讓學生用2節課學會分辨變因、規劃實驗、將數據作成圖之後再去比較,哪一個圖最能表達出「溫度(或濃度)影響會反應速率」。也許這樣能幫助學學生看出:縱軸用時間的倒數比較好(我知道,老師直接跟學生說,就是要用倒數,因為它是速率學生也是可以作出標準的圖,只是….)
至於作圖及看圖說故事(數據的解讀,歸納,找出關聯、結論)則是第三節課的事,規劃中要花一節來學作圖,如橫軸、縱軸要放那些資料,刻度….等,其實我們沒有好好教過這些,但它是很重要的,而且這單元挺適合教這些探究能力的。

第四節課則可以來探討理論的問題,如:為什麼溫度較高反應速率會較快….,及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應該還可以空出一點時間來考考試!!

用四節課,把Je--1實驗認識化學反應速率及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例如:本性、溫度、濃度、接觸面積及催化劑 的學習內容完成了,而且紮實的作了pe(計劃與執行)pa(分析與發現),應該是不錯的!!教案請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