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為課程發聲-從復興國中為海洋發生成果展談起(二)

(承:為課程發聲-從復興國中為海洋發生成果展談起)
學生方面:
怎樣讓學生在長達一學期的課程中,能保持學習熱忱,願意投入,願意按老師規定交出這麼多作業,甚至做出超出老師要求的成果?
以下提供幾個關鍵作法:

一、師生共備:orientation(定位)
要讓學生對一個和升學無關,又不是動手實作型的課程,維持高度學習意願,確實是一般教師,尤其是”考科”教師的挑戰。學生在沒有情境、不知要學什麼、不知學這些東西和生活有何關聯…的情況下,就算老師安排的課程再多元、再有邏輯,學生也是很難投入的!!
基於以上認知(經驗),在和課程發展的主要設計者-林宛青老師共備時,我們非常強調orientation(定位)---這是林如章老師在2年前的研習中推薦給我們的日本教學概念,老師把它翻譯為師生共備,這兩年的研習我也一直推廣這理念與作法。師生共備強調:課程的第一節要以有趣、和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題材來導入情境,然後引導學生發想,提出針對這個主題感到有興趣、有疑惑、想學、想做、想深入探討的事,再由老師將這些內容分類,師生一起取捨,決定要做的內容。也就是師、生一起決定課程內容,所以稱為師生共備。經由師生共備,學生在課程開始時已經知道這個課要學什麼,為什麼要學這些,而且主要內容是他們提出來的,也就事學生是在有情境、脈絡下開始學習。
以下三張圖是這個課程師生共備的歷程。






二、以終為始:課程開始前即已決定評量的任務
這個逆向課程設計的理念,在彈性課程中特別重要,當學生在課程的第一節就知道,最後要做出什麼成果,他們的學習天線會自動打開,隨時搜尋完成這個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甚至態度。也就是學生一直在學習情境中。
這次行動綠生活課程的總結評量任務在研發階段設定的是無塑園遊會規劃,但因碰到疫情,園遊會取消,所以轉為「一週減塑愛地球」。而"為海洋生物發聲"則是設定為期中成果(形成性評量),並與海洋學校計畫結合,進行海洋展,原本的設定只有靜態的請願書海報與書籍展出,後來因應學生海報成品良好及想讓學生挑戰不同的呈現方式,加碼升級成拍攝影片,而製作成的影片將交給資訊組,做成學校網頁教學主題中的一個課程。這一切都來自---以終為始,學生很早就知道、準備好做這個作業!!

三、給每個學生舞台---以成果展取代比賽
在領域(尤其考科)教學中,評量等於評分,等於比高下,所以評量要有”規準”才公平。但是宛青老師在設計這個課程時,很希望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多元智能的機會,注重的是欣賞、多方思考,看見別人的想法…,所以捨棄了比賽,採取了成果展,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帶著自己的作品在影片中現身、發聲。
因為是展覽不是比賽,沒有得獎者,指導老師因此不必”分分計較”,能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學生的作業。
這樣的作法有意外的成效,如有很多學生在課程回饋問卷(學習單)中說:
學會團隊合作,參與討論的能力,還跟同學增進感情,而且更多活動時間,欣賞彼此的畫作,互相學習…大家都滿意自己的成果也能欣賞別人的作品!
(宛青老師說,有些平常不交作業的學生因為這個課程而表現得很積極,完成影片剪輯工作)






四、作業在學校完成
彈性課程的作業(成果)要求 實踐力行、活動式、實作的作業,比如做簡報、海報、訪問、甚至是影片等。如果採取課後、回家做好再交上來的方式,一來很難收到作業,二來很不公平(學生家中資源差距太大)。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中完成,課後只是精緻化、加分用的! 比如這次的拍影片攝,可以在課堂內討論、設計腳本,去校園找個場景全班一起拍,完成拍攝後,剪輯等工作再交給指定的學生負責(最好也能在學校,利用學校的電腦完成),這樣做,每一個人都能參與,也較易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老師才不必為收不到作業、無法評分而煩惱。

在這樣的理念及執行下,所得到的成果,真的很精采啊!!

影片連結 復興國中教學主題-為海洋發聲

1 則留言:

  1. 作業盡量在學校完成是理想,跟學生們說現在做不要回家再做,學校時間不用發呆回家再補做實在是浪費時間跟自找麻煩。不過拍片就沒有全部在校完成,還是有班級是回家自己拍攝與處理。我跟曉玟師有要求學生每個人都要出鏡(除了攝影者外)與利用上課在學校拍攝。

    回覆刪除